article banner

TIA-942 資料中心標準 – 新手自學第2天 (場地建築)

目錄

建築與場地選擇:為資料中心奠定穩固基礎

資料中心的可靠性與效能,不僅僅取決於內部精密的設備與系統,更根植於其建築結構與場地環境。如同房屋的地基,穩固的建築與仔細選擇的場地,是資料中心長期穩定運作的基石。ANSI/TIA-942-C 標準在「建築與場地選擇」方面,提供了詳盡的規範與指導,涵蓋從地理位置評估到建築結構設計的各個面向,確保資料中心能夠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維持最佳的效能與安全性。

選址的重要性:降低風險,提升效能

資料中心的選址,是專案初期最關鍵的決策之一。一個理想的場址,不僅可以降低各種潛在風險,更能提升資料中心的整體效能與營運效率。反之,若選址不當,可能會導致資料中心面臨更高的自然災害風險、供電不穩定、冷卻困難、以及更高的營運成本。TIA-942-C 標準在附錄 A 中,詳細列出了選址時應考量的各項因素,協助企業做出明智的決策。

選址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降低自然災害風險

資料中心是極其重要的基礎設施,必須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地震、洪水、颱風、火災等自然災害都可能對資料中心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導致服務中斷。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仔細評估場址的自然災害風險,避開地震帶、洪水淹沒區、颱風頻繁地區以及火災高風險區域。

案例: 2011 年日本東北地方發生大規模地震,許多位於沿海地區的資料中心遭受海嘯侵襲,導致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服務停擺。這次事件凸顯了資料中心選址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事後,許多企業在規劃新的資料中心時,都更加重視場址的抗震、防洪能力,並參考 TIA-942-C 標準的建議,選擇更安全的場址。

確保穩定的電力供應

電力是資料中心運作的血液,穩定的電力供應是資料中心持續運營的基本保證。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優先考慮電力基礎設施完善的地區,例如靠近大型變電站、電網結構強健的區域。同時,應評估當地電網的可靠性、供電品質以及電費成本。

案例: 美國矽谷是全球資料中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原因之一就是矽谷擁有高度發展且可靠的電力基礎設施。當地電網結構強健,供電穩定性高,且有多個大型變電站提供電力支援,滿足了大量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這也成為矽谷吸引眾多科技公司在此建置資料中心的重要因素。

利於高效冷卻

冷卻系統是資料中心能耗大戶,選址得當可以利用天然冷卻資源,降低冷卻系統的能耗,提高能源效率。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可以考慮氣候寒冷乾燥的地區,或是有取用冷卻水源的場址。例如,利用天然冷空氣進行自然冷卻 (Free Cooling),或利用河水、海水作為冷卻水源,都可以顯著降低冷卻系統的能耗。

案例: Google 在芬蘭哈米納 (Hamina) 建置的資料中心,充分利用了波羅的海的寒冷海水作為冷卻水源。透過海水冷卻系統,該資料中心大幅降低了冷卻能耗,實現了更環保的運營模式。這也成為利用天然冷卻資源的成功案例。

便捷的交通與網路

資料中心需要便捷的交通條件,方便設備運輸、人員進出以及物資補給。同時,高速穩定的網際網路連線也是資料中心的基本要求。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考慮場址的交通便利性,例如是否靠近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同時,應評估當地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例如光纖網路覆蓋率、網路頻寬以及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數量。

案例: 臺灣許多資料中心都集中在北部地區,例如臺北、桃園等地,這些地區交通便利,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完善,且靠近主要的商業中心與科技園區,方便客戶訪問與業務拓展。便捷的交通與網路條件,也是這些地區成為資料中心熱門選址的重要原因。(ZMAN補充:現在北部沒電了)

法規與政策環境

不同地區的法規政策環境,對於資料中心的建置與營運有著重要影響。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徹底了解當地的法規政策,例如土地使用法規、建築法規、環保法規、稅收政策等。選擇法規環境寬鬆、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區,可以降低資料中心的合規風險與營運成本。

案例: 美國奧勒岡州 (Oregon) 以其優惠的稅收政策、低廉電力成本以及寬鬆的法規環境,吸引了大量資料中心在此落戶。奧勒岡州政府積極推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資料中心產業發展,使其成為美國西岸重要的資料中心樞紐。

地理位置考量:氣候、地質與周邊環境

在選址過程中,地理位置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因素。TIA-942-C 標準建議從氣候條件、地質條件以及周邊環境等方面,全面評估場址的地理位置優勢與潛在風險。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直接影響資料中心的冷卻系統設計與能耗水平。TIA-942-C 標準建議根據不同氣候區域的特點,採取合適的冷卻策略。例如,在氣候寒冷乾燥的地區,可以更程度地利用自然冷卻技術;在氣候炎熱潮濕的地區,則需要加強空調系統的製冷與除濕能力。同時,應評估場址的極端氣候事件風險,例如 極端高溫、 極端低溫、暴雨、暴雪等,並採取合適的防護措施。

案例: 冰島由於氣候寒冷,天然冷空氣資源豐富,吸引了許多資料中心在此建置。冰島的資料中心可以大部分時間利用自然冷卻,大幅降低了冷卻能耗,使其成為全球資料中心能源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地質條件

地質條件關係到資料中心建築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進行地質勘查,評估場址的地基承載力、土壤液化潛勢、斷層帶分佈等。避開地質條件不利的區域,選擇地質穩定的場址,可以降低建築結構損壞的風險。

案例: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因此,在臺灣建置資料中心,必須特別重視場址的抗震能力。TIA-942-C 標準建議在地震高風險地區,應採用抗震等級更高的建築結構設計,並在設備安裝時採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可以降低建築結構損壞的風險。

周邊環境

資料中心的周邊環境,也會對其運營產生影響。TIA-942-C 標準建議在選址時,應考量周邊環境的潛在風險,例如工業污染源、機場、鐵路、高壓電塔等。避開周邊環境複雜的區域,選擇環境安寧、空氣潔淨的場址,可以降低污染與干擾,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同時,也應考量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例如消防設施、醫療機構、住宿餐飲等,方便資料中心的維運與管理。

案例: 許多資料中心會選擇在郊區或工業園區建置,這些地區通常地價較低廉,周邊環境也較為單純,可以降低土地成本與環境風險。同時,工業園區通常也具備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例如電力、網路、交通等,方便資料中心的建置與運營。防設施、醫療機構、住宿餐飲等,方便資料中心的維運與管理。

總而言之,資料中心的選址是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需要仔細權衡各種因素。TIA-942-C 標準在「建築與場地選擇」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指導框架,協助企業從地理位置到周邊環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評估場址的優劣,為資料中心奠定穩固的基礎。

建築結構設計:打造堅實的資料中心堡壘

選定合適的場址後,下一步便是著手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設計。建築結構不僅是資料中心的外殼,更是保護內部精密設備與系統的堅實堡壘。符合 TIA-942-C 標準的建築結構設計,需要充分考量安全性、耐久性、功能性與可擴展性,確保資料中心在各種運作條件下,都能夠安全穩定地運行。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針對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設計,提出了詳細的規範與建議,涵蓋從結構系統、樓板承重、防火區劃到無障礙設計等各個面向

結構系統:確保建築的強度與穩定性

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系統,是承受建築物自身重量、設備荷載以及各種外部的荷載 (例如風力、地震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系統是承受各種荷載 (例如設備荷載、風荷載、雪荷載等) 的主要骨架。結構系統的強度與穩定性,直接關係到資料中心的安全性與耐久性。TIA-942-C 標準建議根據資料中心的 Rated 等級、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預期的設備密度,選擇合適的結構系統。常見的資料中心結構系統包括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以及混合結構。

  • 鋼結構: 鋼結構具有強度高、重量輕、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等優點,適用於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以及對工期要求較緊的專案。鋼結構可以實現更大的跨度,提供更靈活的空間佈局,方便設備的安裝與維護。
    • 案例: 許多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例如 Google、Facebook 等公司的資料中心,都採用鋼結構。鋼結構可以確保超大空間的彈性運用,並能承受高密度的設備荷載。此外,鋼結構的快速施工特性,也符合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快速部署的需求。
  • 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耐久性好、防火性能佳、成本相對較低等優點,適用於中小型資料中心,以及對防火要求較高的專案。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提供良好的隔熱、隔音效果,並能有效抵抗火災的蔓延。
    • 案例: 許多企業級資料中心、託管資料中心,會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防火、耐久性方面表現出色,且建造成本相對鋼結構較低,適合對成本效益有較高要求的資料中心。
  • 混合結構: 混合結構結合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優點,可以根據資料中心的不同功能區域,選擇最合適的結構形式。例如,機房區域可以採用鋼結構,以實現大跨度空間;電力、冷卻設備區域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提高防火性能。
    • 案例: 一些大型資料中心會採用混合結構,例如機房核心區域採用鋼結構,外圍輔助區域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混合結構可以兼顧空間彈性、防火性能與建造成本。

無論採用何種結構系統,TIA-942-C 標準都強調結構設計必須符合當地的建築法規與抗震規範,並充分考量資料中心設備的特殊荷載要求。例如,高密度機櫃的重量遠高於一般辦公設備,樓板承重能力必須符合要求。

樓板承重:滿足高密度設備的承載需求

資料中心內部通常會部署大量的機櫃、伺服器、UPS、電池櫃等重量較重的設備,樓板需要承受相當大的靜態荷載與動態荷載。TIA-942-C 標準對資料中心的樓板承重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建議根據資料中心的 Rated 等級與預期的設備密度,進行樓板承重設計。一般來說,Rated 等級越高、設備密度越高的資料中心,其樓板承重要求也越高。

  • 靜態荷載: 靜態荷載是指設備自身的重量,以及建築結構自身的重量。TIA-942-C 標準建議資料中心的樓板靜態荷載容量至少應達到 7.2 kPa (千帕斯卡),對於高密度資料中心,則可能需要達到 10 kPa 甚至更高。
  • 動態荷載: 動態荷載是指設備在運作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衝擊等荷載,以及人員走動、設備搬運等產生的荷載。TIA-942-C 標準建議資料中心的樓板動態荷載容量至少應達到 2.4 kPa。

為了確保樓板承重能力符合要求,TIA-942-C 標準建議在設計階段進行結構分析與驗算,並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施工品質。同時,在資料中心投入使用後,應定期檢查樓板的承重狀況,防止因超載或結構老化導致的安全隱患。

防火區劃:降低火災風險,保護重要資產

火災是資料中心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一旦發生火災,可能會造成設備損壞、服務中斷、甚至人員傷亡。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對資料中心的防火區劃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旨在最大程度降低火災風險,保護資料中心的重要資產。

  • 防火分隔: TIA-942-C 標準建議將資料中心劃分為多個防火區劃,例如機房區、電力設備區、冷卻設備區、辦公區等。每個防火區劃之間應採用防火牆、防火樓板、防火門等防火分隔措施進行實體隔離,阻止火勢蔓延。防火分隔的耐火等級應符合當地消防法規的要求,通常至少為 1-2 小時。
  • 防火材料: 資料中心內部應盡可能使用不可燃或難燃材料,例如防火建材、防火線纜、防火塗料等,降低火災發生的機率,並減緩火災蔓延速度。
  • 火災偵測與抑制系統: 資料中心應配備完善的火災偵測與抑制系統,例如煙霧偵測器、熱感偵測器、自動灑水系統、氣體滅火系統等。火災偵測系統應能及早發現火情,火災抑制系統應能迅速有效地撲滅火災。TIA-942-C 標準建議根據資料中心的 Rated 等級與火災風險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火災偵測與抑制系統。
  • 案例: 氣體滅火系統是資料中心常用的火災抑制系統之一。氣體滅火系統採用惰性氣體 (例如氮氣、氬氣、二氧化碳等) 作為滅火劑,可以在不損壞精密設備的前提下,迅速撲滅火災。TIA-942-C 標準建議在機房等重要區域,優先採用氣體滅火系統。

無障礙設計: 所有人員的平等使用權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無障礙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也納入了無障礙設計的要求,旨在確保身心障礙人士能夠平等地使用資料中心設施。

  • 無障礙通道: 資料中心的主要通道,例如入口通道、走廊、電梯等,應設計為無障礙通道,寬度、坡度、扶手等應符合無障礙設計規範,方便輪椅使用者或其他行動不便人士通行。
  • 無障礙設施: 資料中心應設置必要的無障礙設施,例如無障礙廁所、無障礙電梯、無障礙停車位等,滿足身心障礙人士的需求。
  • 標誌與導引: 資料中心應設置清晰的標誌與導引系統,包括文字標誌、圖形標誌、聲音導引等,方便所有人員 (包括身心障礙人士) 辨識方向、尋找目標。

TIA-942-C 標準的無障礙設計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精神,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企業在資料中心建築設計中,應充分考量無障礙設計,打造更人性化、更友善的資料中心。中心環境。

可擴展性設計: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資料中心的業務需求是動態的,隨著業務的增長,資料中心需要具備快速擴展容量的能力。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也強調了建築結構的可擴展性設計。

  • 模組化設計: 採用模組化設計理念,將資料中心劃分為多個獨立的模組,每個模組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輕易擴展。模組化設計可以提高資料中心的彈性與可擴展性,方便日後快速增加容量。
  • 預留擴展空間: 在資料中心規劃初期,應預留一定的擴展空間,例如預留備用機房、預留電力與冷卻系統的擴容容量、預留佈線管道空間等。為未來的擴展預留實體空間與基礎設施容量,可以降低擴展成本,縮短擴展週期。
  • 彈性空間佈局: 資料中心的內部空間佈局應具備一定的彈性,可以根據業務需求變化,靈活調整空間用途。例如,採用可移動式隔間、可拆卸式地板等設計,方便日後調整機櫃佈局、變更功能區域。

總之,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設計,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仔細考量安全性、耐久性、功能性、可擴展性以及無障礙性等多個方面。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提供了全面的規範與指導,協助企業打造堅實可靠、功能完善、且具備良好擴展性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的資料中心建築,為資料中心的長期穩定運營奠定 徹底基礎。

案例分析與實務建議:TIA-942-C 建築設計指南

為了更深入理解 TIA-942-C 標準在資料中心建築設計上的應用,本節將透過實際案例分析,探討不同類型資料中心在建築設計上的考量重點,並歸納出一些實務建議與設計指南,協助企業更好地應用 TIA-942-C 標準。

案例分析:不同類型資料中心的建築設計

超大規模資料中心 (Hyperscale Data Center)

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通常由大型網際網路公司或雲端服務供應商建置,用於支撐其全球網路服務與雲端運算業務。這類資料中心規模龐大,佔地廣闊,設備密度高,對可用性、效率以及可擴展性有著极致 的要求。

建築設計特点:
  • 模組化設計: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通常採用模組化設計,將資料中心劃分為多個獨立的模組化單元 (POD, Point of Deployment),每個 POD 包含獨立的機房、電力、冷卻以及佈線系統。模組化設計可以提高擴展彈性,實現快速部署與容量擴充。
  • 鋼結構為主:為了實現超大空間的彈性運用與快速施工,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通常採用鋼結構。鋼結構可以提供大跨度、高承重的空間,並能有效縮短建置週期。
  • 高密度設計:超大規模資料中心追求最大限度的空間利用率,通常採用高密度機櫃,並在建築設計上考量高密度設備的電力與冷卻需求。例如,挑高機房樓層,預留充足的冷卻管道空間,採用先進的液冷技術等。
  • 注重能源效率:超大規模資料中心能耗巨大,能源效率是設計的重點考量。建築設計需要配合 冷通道 / 熱通道 氣流管理、 自然冷卻系統、太陽能發電等節能技術的應用,降低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
案例:

Google 在美國奧勒岡州 The Dalles 建置的資料中心,是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典型代表。該資料中心採用模組化設計,每個 POD 都是一個獨立的建築單元,可以獨立運作與擴展。建築結構以鋼結構為主, 提供超大空間與高承重能力。冷卻系統方面,大量採用自然冷卻技術,利用哥倫比亞河的寒冷河水與當地的寒冷氣候,大幅降低了冷卻能耗。

企業級資料中心 (Enterprise Data Center)

企業級資料中心通常由大型企業自行建置,用於支撐企業自身的關鍵重要業務系統與數據應用。這類資料中心規模中等,設備密度相對較高,對可用性與安全性有著較高的要求。

建築設計特点:
  • 鋼筋混凝土結構:企業級資料中心通常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提供良好的防火性能與耐久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造成本相對鋼結構較低,也符合企業對成本效益的考量。
  • 分區設計:企業級資料中心通常會進行功能分區設計,將機房區、電力設備區、冷卻設備區、辦公區等明確劃分,並採用防火牆、防火門等防火分隔措施,提高安全性。
  • 標準化設計:企業級資料中心通常會採用標準化設計,例如標準化的機櫃佈局、標準化的電力與冷卻模組、標準化的佈線系統等。標準化設計可以提高建置效率,方便日後的維護與管理。
  • 注重安全性:企業級資料中心承載著企業的重要數據資產,安全性是設計的重點考量。建築設計需要配合多層次的物理安全防護措施,例如門禁控制系統、監視系統、入侵偵測系統等,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案例:

某大型製造業集團的企業級資料中心,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提供良好的防火與抗震性能。資料中心內部進行了嚴格的功能分區,機房區與輔助區域進行了實體上的隔離。電力系統採用 N+1 冗餘配置,冷卻系統採用 冷通道 / 熱通道 氣流管理。安全方面,導入了嚴格的門禁控制系統與 7×24 小時監視系統,確保資料中心的安全運營。

託管資料中心 (Colocation Data Center)

託管資料中心是由專業的資料中心服務供應商建置與運營,向外部客戶提供機櫃租賃、頻寬租賃以及其他增值服務。這類資料中心規模可大可小,客戶類型多樣,對彈性、可靠性以及服務多樣性有著較高的要求。

建築設計特点:
  • 高彈性空間:託管資料中心需要提供高彈性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多樣性需求。建築設計通常採用大跨度、 少柱的結構,方便客戶靈活佈置機櫃。
  • 高密度電力:託管資料中心需要提供高密度的電力供應,以滿足高密度機櫃的需求。建築設計需要預留充足的電力基礎設施容量,並採用高效率的配電系統。
  • 多層次安全:託管資料中心需要保障不同客戶的資料安全,通常採用多層次的安全防護措施,例如分區門禁控制、獨立的機櫃空間、客戶專屬的網路通道等。
  • 服務多樣性:託管資料中心需要提供多樣性的服務選擇,例如不同 Rated 等級的機櫃空間、不同頻寬的網路連線、不同等級的維運服務等。建築設計需要配合服務多樣性的需求,提供靈活的基礎設施支援。
案例:

某知名託管資料中心服務商的資料中心,採用鋼結構, 確保高彈性的空間。資料中心內部劃分多個獨立的機房區域,每個區域可以獨立劃分給不同的客戶。電力系統方面,提供多種電力密度選擇,滿足不同客戶的機櫃電力需求。安全方面,採用嚴格的分區門禁控制系統,客戶只能訪問其租用的機房區域。

實務建議與設計指南

綜合以上案例分析,以及 TIA-942-C 標準的要求,以下是一些關於資料中心建築設計的實務建議與設計指南:

  • 選址先行,風險評估: 資料中心選址是建築設計的起點,必須仔細評估自然災害風險、電力供應穩定性、冷卻條件、交通網絡以及法規政策等因素,選擇最佳的場址。
  • 結構穩固,承重符合性: 根據資料中心的 Rated 等級與設備密度,選擇合適的結構系統,確保建築結構的強度與穩定性。樓板承重能力必須滿足高密度設備的承載需求。
  • 防火區劃,安全至上: 嚴格按照 TIA-942-C 標準進行防火區劃設計,採用防火分隔措施、防火材料以及完善的火災偵測與抑制系統,最大程度降低火災風險。
  • 功能分區,效率提升: 進行功能分區設計,將機房區、電力設備區、冷卻設備區、辦公區等明確劃分,優化空間佈局,提高運營效率。
  • 模組化設計,彈性擴展: 採用模組化設計理念,提高資料中心的彈性與可擴展性,方便日後快速部署與容量擴充。
  • 節能設計,綠色環保: 在建築設計中融入節能理念,例如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風、綠色建材等,降低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實現綠色環保。
  • 無障礙設計,人文關懷: 充分考量無障礙設計,確保身心障礙人士能夠平等地使用資料中心設施,體現人文關懷。
  • 預留空間,面向未來: 在資料中心規劃初期,預留一定的擴展空間與基礎設施容量,為未來的業務增長預留彈性。
  • 符合法規,確保合規: 資料中心的建築設計與施工,必須符合當地的建築法規、消防法規以及其他相關法規,確保資料中心的合規性。
  • 專業團隊,精細設計: 資料中心建築設計是一項複雜的專業工作,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建築設計團隊、結構工程師、機電工程師以及安全專家共同合作,進行精細化設計。

維護指南

資料中心建築結構的維護,是確保其長期安全運行的重要環節。以下是一些建築結構維護的指南:

  • 定期檢查: 定期檢查建築結構的可見部位,例如樑、柱、樓板、牆面等,檢查是否有裂縫、變形、鏽蝕等損壞
  • 重點檢查: 對於關鍵部位,例如承重結構、防火分隔結構、屋頂、外牆等,應進行重點檢查,必要時進行專業的結構檢測。
  • 及時維修: 發現結構損壞時,應及時進行維修加固,防止損壞擴大,影響建築結構的安全。
  • 防水防潮: 定期檢查屋頂、外牆、地下室等部位的防水防潮措施,確保建築結構不受潮濕侵蝕。
  • 防火維護: 定期檢查防火門、防火牆、防火塗料等防火設施,確保其功能完好有效。
  • 環境監控: 監控資料中心周邊環境變化,例如地質沉降、周邊建築施工等,及早發現潛在的結構安全風險。

總之,資料中心的建築與場地選擇,是資料中心專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符合 TIA-942-C 標準的建築設計,可以為資料中心奠定穩固的基礎,降低風險,提升效能,並為未來的發展預留空間。企業在資料中心規劃與建置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建築與場地選擇,仔細考量各種因素,並遵循 TIA-942-C 標準的指導,打造卓越的資料中心基礎設施。

建築細節設計與空間規劃:提升資料中心效率與機能

除了結構系統、防火區劃等宏觀層面的設計外,資料中心的建築細節設計與空間規劃,同樣對其效率與機能有著深遠的影響。精細的細節設計,可以優化內部空間利用率、提升設備維護便利性、改善工作環境,進而提高資料中心的整體營運效率。ANSI/TIA-942-C 標準在建築章節中,也對資料中心的細節設計與空間規劃提出了一些建議,本節將深入探討這些細節設計要點。

內部空間佈局與功能分區

資料中心的內部空間佈局,需要根據其功能需求進行合理劃分。TIA-942-C 標準建議將資料中心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功能區域:

機房區 (Computer Room)

機房區是資料中心最核心的區域,主要用於部署伺服器、機櫃、網路設備等關鍵的IT設備。機房區的設計必須盡可能確保設備穩定運作,提供最佳的環境條件,並且方便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設計要點:
  • 彈性空間:機房區應提供彈性的空間佈局,方便日後調整機櫃排列方式、擴充設備容量。採用大跨度、 少柱的結構,可以提供更靈活的空間運用。
  • 架地板:機房區通常會採用高架地板 (Raised Floor) 設計,在高架地板下方佈置電力線纜、網路線纜以及冷卻管道,方便線纜管理與氣流組織。高架地板的高度應根據線纜量與冷卻需求進行設計,一般建議高度為 450mm-600mm 以上。
  • 照明系統:機房區的照明系統應提供充足且均勻的照明,方便人員操作與維護。建議採用 LED 照明燈具,具有節能、壽命長、光線柔和等優點。照明控制系統應具備分區控制、亮度調節等功能,提高節能效果。
  • 接地系統:機房區的接地系統至關重要,良好的接地系統可以保護設備免受靜電、電磁干擾以及雷擊的損害。機房區應建立獨立的接地系統,並與建築物接地系統可靠連接。接地網路應採用網格狀佈置,確保接地的均勻性與可靠性。

電力設備區 (Electrical Room)

電力設備區主要用於部署資料中心的電力供應與備援設備,例如變壓器、配電盤、不斷電系統 (UPS)、電池櫃、發電機組等。電力設備區的設計需要確保電力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並方便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設計要點:
  • 獨立空間:電力設備區應與機房區實體隔離,避免電力設備故障影響 IT 設備的運行。電力設備區應具備獨立的防火區劃,防止火災蔓延。
  • 通風散熱:電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電力設備區需要良好的通風散熱條件,維持設備的正常的工作溫度。可以採用機械通風系統、自然通風系統或混合通風系統。
  • 安全防護:電力設備區是高壓電氣設備集中的區域,安全防護至關重要。電力設備區應設置圍欄、警示標誌、安全鎖等安全防護措施,防止人員誤入或誤操作。
  • 監控系統:電力設備區應配備完善的監控系統,即時監控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態、溫度、濕度等參數,及早發現潛在故障。

冷卻設備區 (Mechanical Room)

冷卻設備區主要用於部署資料中心的冷卻與環境控制設備,例如冷水機組、冷卻水塔、水泵、空調機組、加濕器、除濕器等。冷卻設備區的設計需要確保冷卻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並方便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設計要點:
  • 空間需求:冷卻設備通常體積較大,冷卻設備區需要預留充足的空間,方便設備的安裝、維護與更換。
  • 防水措施:冷卻設備區通常有大量的冷卻水管道,需要做好防水措施,防止漏水損壞設備或影響其他區域。地面應設置排水溝,及時排除洩漏的積水。
  • 噪音控制:冷卻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冷卻設備區應採取噪音控制措施,降低噪音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可以採用隔音牆、隔音門窗、減震墊等措施。
  • 維護空間:冷卻設備區應預留充足的維護空間,方便維護人員進行日常檢查、維護保養以及故障排除。

支援區域 (Support Area)

支援區域包括辦公區、控制中心、維護區、倉儲區、裝卸區等,用於支援資料中心的日常運營與管理。

設計要點:
  • 功能性:支援區域的設計應滿足其功能需求,例如辦公區應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控制中心應方便監控資料中心運行狀態,維護區應提供設備維修空間,倉儲區應方便備品備件的存放,裝卸區應方便設備的進出。
  • 安全性:支援區域也需要一定的安全防護,例如門禁控制、監視系統等,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重要區域。
  • 舒適性:辦公區等人員密集區域,應注重舒適性設計,提供良好的採光、通風、空調條件,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

樓板規劃與設備佈局

資料中心機房區的樓板規劃與設備佈局,直接影響機房的空間利用率、氣流組織效率以及維護便利性。TIA-942-C 標準建議在樓板規劃與設備佈局時,應考量以下因素:

  • 機櫃排列方式: 機櫃的排列方式會影響機房的氣流組織與冷卻效率。常見的機櫃排列方式包括行列式佈局 (Row-based Layout) 與模組化佈局 (Modular Layout)。行列式佈局適用於大型機房,可以形成冷通道 / 熱通道,提高冷卻效率;模組化佈局適用於中小型機房,可以提高空間利用率與靈活性。
  • 通道寬度: 機櫃之間的通道寬度,應根據機櫃深度、設備維護空間以及人員通行需求進行設計。TIA-942-C 標準建議主通道寬度至少為 1.2 公尺,次要通道寬度至少為 0.9 公尺。
  • 機櫃間距: 機櫃之間的間距,應根據機櫃散熱需求、線纜佈放空間以及維護操作空間進行設計。TIA-942-C 標準建議機櫃正面間距至少為 1 公尺,背面間距至少為 0.6 公尺。
  • 設備重量分佈: 重型設備 (例如電池櫃、高密度機櫃) 應均勻分佈在樓板上,避免局部荷重過大,影響樓板結構安全。

這些樓板規劃與設備佈局的考量因素,旨在優化機房的空間利用、冷卻效率和維護便利性。

天花板高度與管線空間

資料中心機房區的天花板高度,會影響機房的冷卻效率、佈線空間以及空間感。TIA-942-C 標準建議機房區的淨高度 (高架地板上方至天花板下方) 至少為 2.7 公尺,對於高密度資料中心,建議淨高度為 3 公尺以上。較高的天花板可以提供更大的氣流迴旋空間,改善氣流組織,提高冷卻效率;同時,也為佈線系統、照明系統、消防系統等管線的佈置提供更充足的空間。

裝卸區與設備進出

資料中心需要設置專門的裝卸區,方便設備的進出與搬運。裝卸區應位於資料中心建築的易於進出的位置,並具備以下條件:

  • 寬敞空間: 裝卸區應提供寬敞的空間,方便大型設備 (例如機櫃、UPS、冷水機組等) 的裝卸與搬運。
  • 貨物月台: 裝卸區應設置貨物月台,方便貨車停靠與貨物裝卸。月台高度應與貨車車廂高度相匹配。
  • 起重設備: 裝卸區應配備起重設備,例如堆高機、貨物電梯等,方便重型設備的垂直與水平搬運。
  • 防護措施: 裝卸區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例如防雨棚、防塵網、防撞護欄等,保護設備在裝卸過程中不受損壞。

這些裝卸區的設計考量,旨在確保設備能夠安全、高效地進出資料中心。

外觀設計與環境融合

資料中心外觀設計考量:

資料中心的外觀設計,不僅關係到建築的美觀性,也關係到資料中心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TIA-942-C 標準建議資料中心的外觀設計應簡潔、大方、現代,並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 色彩搭配: 外牆色彩應選擇中性、柔和的色調,例如灰色、白色、米色等,避免使用過於鮮豔、刺激的色彩。
  • 造型設計: 建築造型應簡潔大方,線條流暢,避免過於複雜、繁瑣的造型。可以融入一些科技元素,體現資料中心的科技感。
  • 綠化景觀: 在資料中心周邊進行綠化景觀設計,可以改善環境品質,提升視覺效果,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融合。
  • 節能環保: 外牆材料應選擇具有良好隔熱、保溫性能的節能環保材料,降低建築能耗。可以考慮採用太陽能光伏板、綠化屋頂等節能技術。

這些外觀設計的考量因素,旨在確保資料中心在功能性的同時,也能兼顧美觀與環境協調。

實務建議

  • 早期規劃,整體考量: 在資料中心專案的早期規劃階段,就應整體考量建築設計的各個方面,包括選址、結構、空間規劃、細節設計等,避免後期修改造成不必要的成本與延誤。
  • 專業團隊,協同設計: 資料中心建築設計需要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機電工程師、安全專家等專業團隊協同合作,共同完成精細化設計。
  • 模擬分析,優化設計: 利用建築資訊模型 (BIM) 技術,對資料中心建築設計進行模擬分析,例如結構分析、氣流組織模擬、能耗模擬等,優化設計方案,提高設計品質。
  • 用戶需求,量身定制: 資料中心建築設計應充分考慮用戶需求,例如 Rated 等級目標、設備密度需求、業務發展規劃等,量身定制最合適的建築方案。

維護指南

  • 定期巡檢,及時維護: 建立建築結構定期巡檢制度,及時發現並處理建築結構及細部構造的損壞,例如牆面裂縫、油漆脫落、門窗損壞等。
  • 防水防潮,重點區域: 定期檢查屋頂、外牆、地下室等防水防潮重點區域,確保防水措施完好有效,防止雨水滲漏或潮氣侵蝕。
  • 外牆清潔,保持美觀: 定期對外牆進行清潔,去除污漬、灰塵,保持外牆美觀,提升資料中心整體形象。
  • 綠化養護,景觀維護: 加強綠化景觀養護管理,定期澆水、施肥、修剪,保持綠化景觀的良好狀態。

常見問答

資料中心選址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什麼?

自然災害風險、電力供應穩定性、冷卻條件、交通網絡、法規政策。

TIA-942-C 標準對資料中心建築結構有哪些建議?

結構穩固、承重符合性、防火區劃、功能分區、模組化設計。

架地板在資料中心機房中扮演什麼角色?

線纜管理、氣流組織、空間彈性。

資料中心建築設計如何體現節能理念?

自然採光、自然通風、綠色建材、自然冷卻系統。

不同 Rated 等級的資料中心,在建築設計上有什麼差異?

Rated 等級越高,建築結構強度、防火等級、安全防護要求越高。

資料中心建築外觀設計需要注意什麼?

簡潔大方、與環境協調、綠化景觀、節能環保。

資料中心建築結構維護的重點是什麼?

定期檢查、重點維護、防水防潮、防火維護。

課後補充:實務案例

以下是兩個詳細案例,展示TIA-942-C 在建築與場地選擇中的應用指導實際項目:

案例一:Google 的芬蘭資料中心(Rated-4)

  • 背景:Google 在 2024 年擴建其位於芬蘭哈米納(Hamina)的資料中心,以支持 AI 與雲端服務,總投資超過 10 億歐元。
  • 場地選擇:依據 TIA-942-C,Google 選擇了靠近波羅的海的場地,利用當地冷氣候與豐富的水力發電。水資源可用性滿足冷卻需求,距離風力發電場僅 50 公里,實現 100% 可再生能源供電。場地避開地震與洪水區,符合 100 年一遇災害標準。
  • 建築設計: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承重能力達每平方米 12kN,支持高密度 GPU 集群。屋頂使用白色反射塗層,內部預留液冷管道空間。主配線區使用 800 毫米寬機櫃,走道寬度達 1.5 米,滿足 Rated-4 的維護與擴展需求。
  • 成果:該設施實現 PUE 1.1,碳排放接近零,成為永續性與效能的典範。

案例二:印度電信商的 5G 邊緣節點(Rated-2)

  • 背景:2025 年初,一家印度電信商在孟買部署了 20 個微型邊緣資料中心,支持 5G 低延遲應用。
  • 場地選擇:依據 TIA-942-C 的邊緣運算指南,場地選在城市邊緣,靠近現有光纖網路與電力網。風險評估顯示季風洪水為主要威脅,選址抬高 2 米並避開低窪區。
  • 建築設計:採用模組化鋼結構建築,每個節點面積僅 50 平方米。內部使用 800 毫米機櫃,搭配風冷系統,符合 Rated-2 的冗餘要求。圍欄高度 2.4 米,入口設雙重門禁。
  • 成果:部署時間縮減至 3 個月,延遲低至 4 毫秒,成本控制在每個節點 50 萬美元以內。

TIA-942-C 的建築與場地選擇規範不僅是技術要求,更是一種策略思維。它要求設計者在災害風險、能源效率與未來擴展之間找到平衡,並適應 2025 年的技術與環境挑戰。從芬蘭的超大規模設施到印度的邊緣節點,這一標準展示了其靈活性與實用性。明天,我們將進入第三天:電力基礎設施,探討資料中心的「動力核心」如何支持高效與可靠運作。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