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資料中心 | 國際標準 | 國際認證 | 案例探討 | 全球新聞
近年來,AI 浪潮席捲全球,資料中心作為數位經濟的基石,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然而,資料中心驚人的耗電量,也讓能源議題浮上檯面。當全球科技巨頭紛紛轉向核能,為其龐大的資料帝國尋求永續電力時,台灣,這個以科技立島的國家,卻深陷反核的泥淖。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挑戰,以及國際趨勢的明確指向,擁抱核能,或許才是台灣資料中心產業,乃至於整體經濟發展的「核」心解答。
資料中心,這個 24 小時不停運轉的巨獸,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著全球電力。國際能源署 (IEA) 預估,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在 2022 年已達 460 TWh,且在 AI、雲端運算等技術的推動下,預計在 2026 年將翻倍成長至 1000 TWh 以上。對於土地有限、能源自給率偏低的台灣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台灣長期以來仰賴進口能源,能源安全一直是國安層級的議題。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發展,期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達成減碳目標。然而,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土地需求、以及建置速度等限制,使其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資料中心龐大的基載電力需求。
更遑論,台灣政府「2025 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更讓能源選項雪上加霜。在核電廠陸續除役後,台灣的供電缺口將日益擴大。仰賴天然氣發電,雖可應急,但進口天然氣價格易受國際政治因素影響,且仍屬化石燃料,並非長久之計。在綠能緩不濟急,天然氣風險重重的情況下,台灣的資料中心產業,乃至於整體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能源挑戰。
面對資料中心龐大的能源需求,以及對穩定、可靠、潔淨電力的迫切渴望,核能,這個一度被台灣社會所排斥的選項,卻在全球範圍內,重新獲得科技產業的青睞。這背後,是資料中心產業不得不面對的「核」理考量:
事實上,全球科技巨頭早已洞悉核能的價值,並紛紛展開「擁核」布局。
這些科技巨擘的「核」心轉向,不僅是對核能價值的認可,更是對未來能源趨勢的預見。在全球資料中心能源競賽中,擁抱核能,已成為領先者的共同選擇。
然而,在核能優勢如此明顯的情況下,台灣社會卻長期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反核情緒。這背後,夾雜著對核能安全的疑慮、核廢料處理的恐懼,以及複雜的政治因素。
面對台灣社會的反核情緒,以及政府的非核政策,要讓核能成為台灣資料中心的未來解答,無疑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然而,為了台灣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以及永續未來,我們必須勇敢突破反核迷思,開啟台灣核能的「文藝復興」之路。
在資料中心競逐算力、AI 競逐智慧的時代,電力,已成為科技發展的命脈。面對龐大的能源需求,以及嚴峻的減碳壓力,核能,無疑是目前最現實、最可行的解決方案。
對於能源極度匱乏、又 стремиться 發展數位經濟的台灣而言,擁抱核能,不僅是資料中心產業的能源解方,更是攸關國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策略性抉擇。
突破反核迷思,開啟核能的「文藝復興」,台灣才能在資料中心這場能源競賽中,贏得先機,驅動數位經濟,並確保永續的未來。
福島核災是我們的警惕,但不能因噎廢食。現代核能技術已大幅提升,新型反應爐具備多重安全防護機制,SMR 等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更具備被動安全特性,安全性顯著提升。國際核能專家普遍認為,核能是目前安全性最高的能源之一。
核廢料問題確實存在,但並非無解。國際目前主流共識是採用深層地質處置,將核廢料永久封存在地底深處。此外,新一代核燃料循環技術,如燃料再利用、快滋生反應爐等,也有望大幅減少核廢料的產生。
台灣位於地震帶,這是事實,但現代核電廠在設計上已充分考量防震要求。台灣目前運轉中的核電廠,也經歷過多次地震考驗。SMR 體積小、結構更為堅固,抗震能力更強,更適合台灣的地理環境。
綠能是重要的能源選項,但其間歇性與土地需求限制,使其難以單獨滿足資料中心龐大的基載電力需求。核能可提供穩定、可靠的基載電力,與綠能互補,共同構成多元、韌性的能源結構。
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確實存在挑戰,但面對現實的能源困境與國際趨勢,政策改變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