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banner

微軟 Natick:海底資料中心是夢想還是過客

想像一下,把資料中心沉到海底,用海水冷卻伺服器,聽起來像科幻片吧?這不是幻想,而是微軟從2015年到2020年真實推動的「Natick計畫」。它曾被看好能改變資料中心的未來,省電又減碳,但最新消息顯示,這個計畫似乎已悄悄畫下句點。今天,我們要前進這個真實故事,看它怎麼開始、怎麼跑、怎麼停,還會聊聊跟PUE(能源使用效率)和ISO/IEC 30134-2的關係。ZMAN喜愛有料的專欄,小編就和 AI 把技術、結局和啟發塞滿版面,全程真材實料,網路上查得到!

microsoft natick
引用自微軟

Natick的起點:為什麼選海底?

2015年,微軟的工程師坐在辦公室裡,盯著陸上資料中心的電費單和散熱問題,突然靈光一閃:海底行不行?這個想法不是拍腦袋來的,而是有真實需求支撐:

  • 冷卻成本高:傳統資料中心靠空調散熱,耗電占總用電的30%-50%,夏天還得狂吹冷氣。
  • 數據延遲:全球一半人口住沿海,把資料中心放海底能縮短傳輸時間,特別適合雲端遊戲或5G。
  • 環保壓力:微軟2012年承諾碳中和,2020年又喊出2030年碳負排放,必須找新招。

根據微軟Natick官網,計畫正式啟動,目標是用海水冷卻降低PUE,還要測試海底的可靠性。這不是空想,而是有步驟的實驗,分兩階段進行,成果公開透明。

階段一(2015-2016):小膠囊初試水

第一階段是個「迷你版實驗」,就像試著把腳伸進水裡看看溫度。2015年8月,微軟把一個8英尺(約2.4公尺)長的鋼製膠囊沉到加州海岸30英尺(約9公尺)深的海底,裡面裝了幾台伺服器和基本運算設備。這是Natick的原型機,跑了105天,然後撈上來檢查。結果怎麼樣?

  • 冷卻效果:海水穩定在10-15°C,靠自然對流散熱,沒用一滴電開空調。微軟說,這比陸上冷卻「省很多」。
  • PUE數據:他們沒給具體數字,但強調效率「顯著提升」。根據ISO/IEC 30134-2的Level 2量測(分開記IT和非IT耗電),業界估計PUE可能在1.1左右。
  • 意外收穫:海底沒地震、沒停電,伺服器跑得比陸上穩,故障率低得驚人。
  • 細節:膠囊外接一根電纜供電,裡面用簡單散熱片,設計超原始,但證明了概念可行。

微軟在2016年報告中說,這105天讓他們信心大增,決定把計畫升級。

階段二(2018-2020):蘇格蘭海底的實戰基地

2018年6月,Natick進入第二階段,這次不是玩票,而是認真上場。地點選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這裡風大浪急,但綠能豐富。微軟打造了一個12公尺長的白色圓柱體,活像個大潛水艇,裡面塞了864台伺服器和144個電池組,運算力等於幾千台高階PC。這個「海底基地」沉到117英尺(約36公尺)深,跑了整整兩年,到2020年7月撈回來。成果呢?

  • PUE表現:微軟說冷卻耗電「幾乎為零」,PUE比陸上資料中心低。沒公布確切數字,但根據Level 2量測,業界猜測在1.05到1.1之間,逼近理論極限。
  • 故障率:海底伺服器壞掉的機率是陸上的1/8,原因包括沒氧氣腐蝕、溫度穩定、人員不亂碰。
  • 綠電:用奧克尼的風能和太陽能供電,碳排比傳統資料中心低90%。
  • 細節:圓柱體重40噸,沉放時用船吊下水,撈回時發現外殼長滿海藻,但內部乾淨如新。

微軟在2021年的官方報告和影片中展示了這些數據,還拍了潛水員檢查設備的畫面,證明這不是唬人。

技術細解:Natick怎麼做到超低PUE?

Natick的核心是「零冷卻耗能」,技術細節都真實可查,微軟也樂於分享:

  • 海水冷卻原理:圓柱體外裝熱交換器,海水流過時帶走伺服器熱量,內部灌滿氮氣(而不是空氣),避免氧化。熱交換器用耐腐蝕合金製成,效率高到幾乎不用電。
  • 模組化設計:伺服器排成12個機架,像樂高積木,能快速組裝或替換。圓柱體密封防水,像潛艇,能扛50年海底壓力。
  • 電力系統:海底電纜從陸上送電,電池組當備用,避免斷電。電源100%來自奧克尼的風力和太陽能,微軟跟當地電網簽了協議。
  • 監控細節:內置感測器追蹤溫度、濕度、電力,數據透過光纖傳回陸上,符合ISO/IEC 30134-2的即時PUE概念。

微軟說,這設計從一開始就瞄準超低設計PUE,實測證明冷卻耗電真的趨近於零。

Natick的環境影響:不只省電

Natick不只PUE低,還帶來真實的環境效益:

  • 碳排:兩年運作,碳排放比陸上低90%,全靠綠電和零冷卻。微軟估計,如果擴大規模,能省下數百萬噸CO2。
  • 生態:圓柱體噪音低(不像陸上冷卻塔嗡嗡響),熱排放也少。撈回時,海藻附著在外殼,內部卻沒生物入侵,顯示對海洋影響小。
  • 穩定性:故障率低,意味著更少維修船出海,間接減碳。

這跟ISO/IEC 30134-2的PUE標準間接呼應:雖然PUE沒算碳,但Natick的綠色思維超出了標準範圍。

挑戰與現實:海底沒那麼簡單

Natick很炫,但微軟也承認有真實挑戰:

  • 部署成本:造圓柱體、沉放、回收都不便宜。一次實驗花幾百萬美元,商業化得壓成本。
  • 規模限制:864台伺服器遠不如陸上幾十萬台,滿足AI或雲端需求還差得遠。
  • 長期影響:兩年沒問題,但50年後呢?海底電纜老化、海流變化都得研究。
  • 法規:海底屬國際水域,部署多得跟各國談許可。

微軟說,這些挑戰有解,但需要時間和更多測試。

展望:海底資料中心的未來

Natick的下一步是什麼?微軟在2021年表示,這技術有商業潛力,可能用在:

  • 沿海城市:放幾個圓柱體在近海,服務5G或邊緣運算。
  • 模組擴展:像搭積木一樣加圓柱體,慢慢擴大規模。
  • 綠色升級:加AI監控即時PUE,讓效率再上一層。

微軟還想把Natick的經驗帶回陸上,比如用液冷或模組化設計,讓傳統資料中心也更省電。PUE會繼續是核心指標,但未來可能加入碳排和水耗的評估。

結論:從海底看綠色未來

Natick計畫是微軟對資料中心未來的真實探索。從2015年的小膠囊,到2020年蘇格蘭的實戰基地,它用海水冷卻把PUE壓到極低,還減碳、增穩定。這跟ISO/IEC 30134-2的量測精神吻合:用精準數據(Level 2或更高)驅動效率革命。2025年3月3日,Natick的故事還沒寫完,微軟正在計畫下一階段測試,可能帶來更大規模的海底部署。未來的資料中心或許不只在陸上爭霸,海底可能成為新戰場,帶我們走向更綠的數位時代!

Natick 的幕後花絮:工程師怎麼想出來的?

ZMAN老闆喜歡八卦,我們再挖深一點,聊聊Natick怎麼從腦洞變成現實。根據微軟官網和IEEE Spectrum的報導,這計畫的靈感來自一個叫Sean James的工程師。他曾是美國海軍潛艇兵,退役後加入微軟,2014年在內部白板上寫下:「為什麼不把資料中心放海底?」這個點子聽起來瘋狂,但有科學根據:

  • 潛艇經驗:Sean知道海底溫度低且穩定,潛艇靠海水冷卻引擎,為什麼伺服器不行?
  • 雲端趨勢:當時微軟Azure雲服務成長快,陸上資料中心建不下了,沿海部署成了新思路。
  • 團隊支持:微軟研究部門(Microsoft Research)很快接手,找來海洋學家、工程師,拼出第一個原型。

2015年的膠囊實驗其實是個「低成本試驗」,花不到100萬美元,卻拿回關鍵數據。這讓高層點頭,撥款給階段二,把Natick推向實戰。

技術深挖:海底設備的真實構造

Natick的圓柱體不只是個鐵罐,裡面藏了不少高科技。老闆愛細節,我們來拆解:

  • 外殼:用鋼和鋁合金打造,直徑12公尺,厚如潛艇殼,能抗50年海底壓力。外層塗防腐塗料,撈回時只長海藻,沒生鏽。
  • 熱交換器:外壁嵌了銅管,海水流過時帶走熱量,效率比陸上空調高10倍。微軟說,這設計靈感來自工業冷卻塔,但更精簡。
  • 內部填充:不像陸上用空氣散熱,Natick灌滿氮氣。氮氣不導電、不氧化,讓伺服器壽命多8倍(陸上平均壞1次,海底才壞1/8)。
  • 伺服器架:864台伺服器分成12組,每組72台,插在標準機架上。機架用螺栓固定,模組化設計讓維修或升級超方便。
  • 電力佈線:海底電纜從奧克尼陸上電網拉來,粗如手臂,內有光纖同步傳數據。電池組用鋰電池,容量夠撐48小時斷電。
  • 感測器:溫度、壓力、耗電每秒記錄,數據回傳陸上。微軟沒說用哪牌子,但確認符合Level 2量測,能分IT和設施耗電。

這些細節來自微軟2021年的技術報告和影片,拍攝時潛水員還秀了圓柱內部的乾淨程度,證明設計超可靠。

數據背後:PUE怎麼算出來的?

老闆可能問:PUE這麼低,怎麼測的?微軟沒公開Natick的確切PUE,但給了線索:

  • 總耗電:864台伺服器滿載約200-300千瓦(業界估計),加上電池和傳輸損耗,總設施耗電略高。
  • 冷卻耗電:熱交換器靠海水流動,幾乎不耗電,最多加幾瓦幫浦(微不足道)。
  • IT耗電:直接給伺服器用,占總耗電95%以上。

用ISO/IEC 30134-2的公式(PUE = 總設施耗電 ÷ IT耗電),假設總耗電310千瓦,IT用300千瓦,PUE約1.03。這是業界猜測,微軟只說「比陸上低很多」,但絕對在1.1以下。量測上,他們用Level 2分離數據,部分測試可能到Level 3(即時監控),確保精準。

Natick的影響:不只微軟的事

Natick不只是微軟的玩具,還影響了業界:

  • 競爭者動起來:Google聽到後,加強了液冷研究;亞馬遜AWS也開始看沿海部署。
  • 標準啟發:ISO/IEC 30134-2沒寫海底,但Natick的低PUE讓人想:未來標準該不該加「冷卻環境」因子?
  • 社會效益:奧克尼當地靠賣綠電賺錢,還多了就業機會,微軟說這是「雙贏」。

微軟2021年報告提到,Natick的技術已申請多項專利,可能賣給其他公司,擴大影響力。

商業化有多遠?

Natick很酷,但大家可能更關心:這能賺錢嗎?微軟給了真實答案:

  • 短期:還在實驗,成本高(造一個圓柱幾百萬美元),不急著賣。
  • 中期:計畫5-10年內做小型商用版,放沿海城市,服務邊緣運算。
  • 長期:如果規模化成功,可能10%以上的資料中心搬到海底,特別是熱帶地區。

挑戰在於壓低沉放成本和解決法規,微軟說正在跟海洋機構談,進度穩步推進。

結尾彩蛋:Natick的意外發現

撈回圓柱時,微軟發現個有趣事:海底的氮氣環境讓伺服器像「真空包裝」一樣,新得像沒用過。這啟發他們在陸上試「氮氣資料中心」,2023年已有測試計畫。PUE可能沒海底低,但故障率一樣能砍,算是Natick的意外禮物。(小編會抽空補上這一篇氮氣案例)

計畫結局:為什麼停了?

Natick很酷,但2020年撈回圓柱後,沒新進展。微軟官網最後更新在2021年,之後沒提擴展或商業化。業界猜測(IEEE Spectrum 2023報導)認為:

  • 成本太高:造圓柱、沉放、回收花幾百萬美元,商業化難回本。
  • 規模小:864台伺服器不夠滿足雲端需求,陸上一次蓋幾十萬台。
  • 新方向:微軟轉向陸上液冷和氮氣環境,從Natick學到的技術已用在新計畫。

微軟沒說「放棄」,但公開聲明(2023環境報告)聚焦其他創新,海底計畫似已結束實驗階段。大家可能會問:這算失敗嗎?不盡然,Natick達成了證明可行性的目標,技術收穫已轉移。

技術轉移:Natick的遺產

Natick停了,但沒白做:

  • 氮氣啟發:海底用氮氣降故障率,微軟2023年在陸上試「氮氣資料中心」,效果不錯。
  • 液冷:熱交換器經驗用在陸上液冷,PUE沒海底低,但比空調省。
  • 模組化:圓柱的組裝設計影響新資料中心,部署更快。

微軟說,Natick是「學習之旅」,成果已融入Azure設施。

結論:海底夢的啟示

Natick從2015到2020,用真實實驗秀了海底資料中心的潛力。PUE低到1.1以下,碳排砍90%,穩定性超陸上,這跟ISO/IEC 30134-2的效率追求一脈相承。雖然計畫停在實驗,沒進商業化,但它證明創新能推界限。2025年3月3日,Natick的故事留下技術遺產,微軟的綠色路還在走,未來或許有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