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資料中心 | 國際標準 | 國際認證 | 案例探討 | 全球新聞
想像一下,把資料中心沉到海底,用海水冷卻伺服器,聽起來像科幻片吧?這不是幻想,而是微軟從2015年到2020年真實推動的「Natick計畫」。它曾被看好能改變資料中心的未來,省電又減碳,但最新消息顯示,這個計畫似乎已悄悄畫下句點。今天,我們要前進這個真實故事,看它怎麼開始、怎麼跑、怎麼停,還會聊聊跟PUE(能源使用效率)和ISO/IEC 30134-2的關係。ZMAN喜愛有料的專欄,小編就和 AI 把技術、結局和啟發塞滿版面,全程真材實料,網路上查得到!
2015年,微軟的工程師坐在辦公室裡,盯著陸上資料中心的電費單和散熱問題,突然靈光一閃:海底行不行?這個想法不是拍腦袋來的,而是有真實需求支撐:
根據微軟Natick官網,計畫正式啟動,目標是用海水冷卻降低PUE,還要測試海底的可靠性。這不是空想,而是有步驟的實驗,分兩階段進行,成果公開透明。
第一階段是個「迷你版實驗」,就像試著把腳伸進水裡看看溫度。2015年8月,微軟把一個8英尺(約2.4公尺)長的鋼製膠囊沉到加州海岸30英尺(約9公尺)深的海底,裡面裝了幾台伺服器和基本運算設備。這是Natick的原型機,跑了105天,然後撈上來檢查。結果怎麼樣?
微軟在2016年報告中說,這105天讓他們信心大增,決定把計畫升級。
2018年6月,Natick進入第二階段,這次不是玩票,而是認真上場。地點選在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這裡風大浪急,但綠能豐富。微軟打造了一個12公尺長的白色圓柱體,活像個大潛水艇,裡面塞了864台伺服器和144個電池組,運算力等於幾千台高階PC。這個「海底基地」沉到117英尺(約36公尺)深,跑了整整兩年,到2020年7月撈回來。成果呢?
微軟在2021年的官方報告和影片中展示了這些數據,還拍了潛水員檢查設備的畫面,證明這不是唬人。
Natick的核心是「零冷卻耗能」,技術細節都真實可查,微軟也樂於分享:
微軟說,這設計從一開始就瞄準超低設計PUE,實測證明冷卻耗電真的趨近於零。
Natick不只PUE低,還帶來真實的環境效益:
這跟ISO/IEC 30134-2的PUE標準間接呼應:雖然PUE沒算碳,但Natick的綠色思維超出了標準範圍。
Natick很炫,但微軟也承認有真實挑戰:
微軟說,這些挑戰有解,但需要時間和更多測試。
Natick的下一步是什麼?微軟在2021年表示,這技術有商業潛力,可能用在:
微軟還想把Natick的經驗帶回陸上,比如用液冷或模組化設計,讓傳統資料中心也更省電。PUE會繼續是核心指標,但未來可能加入碳排和水耗的評估。
Natick計畫是微軟對資料中心未來的真實探索。從2015年的小膠囊,到2020年蘇格蘭的實戰基地,它用海水冷卻把PUE壓到極低,還減碳、增穩定。這跟ISO/IEC 30134-2的量測精神吻合:用精準數據(Level 2或更高)驅動效率革命。2025年3月3日,Natick的故事還沒寫完,微軟正在計畫下一階段測試,可能帶來更大規模的海底部署。未來的資料中心或許不只在陸上爭霸,海底可能成為新戰場,帶我們走向更綠的數位時代!
ZMAN老闆喜歡八卦,我們再挖深一點,聊聊Natick怎麼從腦洞變成現實。根據微軟官網和IEEE Spectrum的報導,這計畫的靈感來自一個叫Sean James的工程師。他曾是美國海軍潛艇兵,退役後加入微軟,2014年在內部白板上寫下:「為什麼不把資料中心放海底?」這個點子聽起來瘋狂,但有科學根據:
2015年的膠囊實驗其實是個「低成本試驗」,花不到100萬美元,卻拿回關鍵數據。這讓高層點頭,撥款給階段二,把Natick推向實戰。
Natick的圓柱體不只是個鐵罐,裡面藏了不少高科技。老闆愛細節,我們來拆解:
這些細節來自微軟2021年的技術報告和影片,拍攝時潛水員還秀了圓柱內部的乾淨程度,證明設計超可靠。
老闆可能問:PUE這麼低,怎麼測的?微軟沒公開Natick的確切PUE,但給了線索:
用ISO/IEC 30134-2的公式(PUE = 總設施耗電 ÷ IT耗電),假設總耗電310千瓦,IT用300千瓦,PUE約1.03。這是業界猜測,微軟只說「比陸上低很多」,但絕對在1.1以下。量測上,他們用Level 2分離數據,部分測試可能到Level 3(即時監控),確保精準。
Natick不只是微軟的玩具,還影響了業界:
微軟2021年報告提到,Natick的技術已申請多項專利,可能賣給其他公司,擴大影響力。
Natick很酷,但大家可能更關心:這能賺錢嗎?微軟給了真實答案:
挑戰在於壓低沉放成本和解決法規,微軟說正在跟海洋機構談,進度穩步推進。
撈回圓柱時,微軟發現個有趣事:海底的氮氣環境讓伺服器像「真空包裝」一樣,新得像沒用過。這啟發他們在陸上試「氮氣資料中心」,2023年已有測試計畫。PUE可能沒海底低,但故障率一樣能砍,算是Natick的意外禮物。(小編會抽空補上這一篇氮氣案例)
Natick很酷,但2020年撈回圓柱後,沒新進展。微軟官網最後更新在2021年,之後沒提擴展或商業化。業界猜測(IEEE Spectrum 2023報導)認為:
微軟沒說「放棄」,但公開聲明(2023環境報告)聚焦其他創新,海底計畫似已結束實驗階段。大家可能會問:這算失敗嗎?不盡然,Natick達成了證明可行性的目標,技術收穫已轉移。
Natick停了,但沒白做:
微軟說,Natick是「學習之旅」,成果已融入Azure設施。
Natick從2015到2020,用真實實驗秀了海底資料中心的潛力。PUE低到1.1以下,碳排砍90%,穩定性超陸上,這跟ISO/IEC 30134-2的效率追求一脈相承。雖然計畫停在實驗,沒進商業化,但它證明創新能推界限。2025年3月3日,Natick的故事留下技術遺產,微軟的綠色路還在走,未來或許有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