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banner

韓國 KT 首爾資料中心火災反思錄


導言:超聯結社會的脆弱性

2018 年 11 月 24 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侵襲了韓國電信巨擘 韓國電信 (KT) 位於首爾市西大門區阿峴洞 (Ahyeon-dong) 分公司大樓的 地下電纜隧道。這場火災, 並非發生在資料中心機房內部,而是發生在 資料中心建築的地下基礎設施,卻意外引發了 全國性的通訊網路大癱瘓, 16.8 萬條電話線、220 條光纜燒毀, 警察、醫療系統 等關鍵公共服務 一度陷入癱瘓。

韓國 KT 首爾數據中心電纜火災事件,是韓國 “超聯結社會” (hyper-connected society) 脆弱性的一次 集中暴露。這場災難,讓高度依賴資訊科技的韓國社會,深刻體會到 關鍵基礎設施安全 的 極端重要性,也促使韓國政府 痛定思痛,立法強化關鍵資料中心的異地備援機制。

本文將深入剖析這起事件,從 火災經過、地下電纜隧道起火原因、通訊網路癱瘓的衝擊、韓國政府後續立法 等多個層面,抽絲剝繭,還原事件真相,並從中探討 電信基礎設施安全、備援機制、以及社會應對大型網路災難 的關鍵課題,為全球超聯結社會的風險管理提供借鏡。

火災現場:首爾市中心濃煙竄出,通訊網路驟然中斷

2018 年 11 月 24 日上午 11 時 13 分左右,位於韓國首爾市西大門區忠正路 (Chungjeong Road) 的 韓國電信 (KT) 阿峴分公司大樓, 地下電纜隧道 突然起火。

火災發生初期, 濃煙從地面上的通風口不斷冒出, 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電纜燒焦味。消防部門接獲報案後,立即派遣 超過 200 名消防員與警察,以及 70 多輛消防車與設備 趕赴現場灌救。

然而,由於 起火點位於地下深處的電纜隧道, 空間狹窄,濃煙密布, 滅火工作極為困難。消防隊員 耗時近 10 個小時,才在當晚 9 時 26 分左右將火勢 完全撲滅。

火災雖然被撲滅,但 KT 阿峴分公司大樓周邊地區,乃至首爾市部分區域的通訊網路,已陷入一片混亂。 手機訊號中斷、網路連線異常、IPTV 服務停擺, 數十萬用戶頓時與外界失聯。

起火原因:地下電纜隧道電纜起火,詳細原因待查

韓國消防部門初步調查顯示,這起火災的 起火點 位於 KT 阿峴分公司大樓地下的電纜隧道, 起火物質 為 光纜 (optical cable)。但 具體的起火原因,例如 是否為電纜老化、過載、短路,或是人為因素 等, 韓國官方並未公布更詳細的調查報告。

地下電纜隧道,是現代都市 重要的基礎設施,主要用於 集中敷設電力電纜、通訊電纜、光纜 等各種管線, 節省地面空間,方便維護管理。然而,地下電纜隧道也存在 火災風險。

可能引發地下電纜隧道火災的因素包括:

  1. 電纜老化: 電纜 長期使用後,絕緣層可能老化、龜裂, 降低絕緣性能,增加 短路、漏電 的風險,進而引發火災。
  2. 過載運行: 電纜 長時間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 發熱量增加, 加速絕緣老化,也可能引發火災。
  3. 外力破壞: 施工挖掘、地震 等 外力因素,可能 損壞電纜絕緣層,造成 短路 或 接地故障,引發火災。
  4. 散熱不良: 地下電纜隧道 空間密閉,散熱條件較差。 電纜運轉產生的熱量不易散發, 長期積累可能導致溫度升高,增加火災風險。
  5. 人為因素: 施工人員操作不慎、維護人員疏忽、甚至人為縱火 等,都可能引發電纜隧道火災。

災情擴散:通訊網路大癱瘓,公共服務受衝擊

KT 首爾數據中心電纜火災,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關鍵在於 火災地點的特殊性 與 韓國社會對 KT 通訊網路的高度依賴。

KT (韓國電信),是韓國 最大的電信運營商, 掌控著韓國重要的通訊基礎設施。 KT 阿峴分公司 更是 首爾市核心區域的通訊樞紐, 地下電纜隧道 內 密布著大量的通訊電纜與光纜。

這場火災, 直接燒毀了 16.8 萬條電話線與 220 條光纜,導致 KT 通訊網路大癱瘓, 數十萬用戶的通訊服務受到嚴重影響。

受影響的通訊服務與公共服務包括:

  1. 行動通訊服務中斷: KT 行動網路服務 大面積中斷, 超過 21 萬戶用戶的手機訊號受到影響, 無法撥打電話、傳送簡訊、使用行動數據。
  2. 固網寬頻服務中斷: KT 固網寬頻服務 (包括光纖網路、有線電視網路) 也受到嚴重影響, 用戶無法上網、觀看 IPTV。
  3. 緊急求救電話受阻: 首爾西部地區警察局的 112 緊急報案電話系統 一度癱瘓, 民眾無法及時報警求助, 社會治安受到威脅。
  4. 醫療系統運作受阻: 醫院的電腦網路系統、電子安全系統 等 無法正常運作, 醫療資訊傳輸受阻,醫療服務效率降低。
  5. 金融交易系統受影響: 餐廳、便利商店 等 POS 系統、信用卡交易系統 無法連線, 商家無法進行刷卡交易、電話訂餐, 商業活動受到干擾。
  6. 政府災難預警系統失靈: 政府部門的災難預警簡訊服務 也 無法正常發送, 政府無法及時向民眾傳達災情資訊與應對措施。

後續立法:韓國強制關鍵資料中心異地備援

KT 首爾數據中心電纜火災事件, 給韓國社會敲響了警鐘。韓國政府 深刻意識到關鍵基礎設施備援機制的重要性, 痛定思痛,亡羊補牢, 迅速推動立法, 強化資料中心的安全保障。

韓國政府在火災後 迅速修訂了《電信事業法》, 增訂條款,強制要求關鍵資料中心業者建立異地備援系統 (Disaster Recovery, DR)。

新的法規 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範

  1. 強制建立異地備援中心: 將資料中心分為一般資料中心與關鍵資料中心。 對於金融、醫療、交通、通訊等關鍵領域的資料中心,強制要求業者必須建立異地備援中心。
  2. 備援中心需具備即時切換能力: 異地備援中心 必須 具備與主資料中心同等的功能與性能, 能夠在主資料中心發生故障時,立即接管業務,實現服務的無縫切換。
  3. 定期演練災難復原機制: 強制資料中心業者定期進行災難復原演練, 檢驗備援系統的有效性, 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4. 政府加強監管與稽核: 韓國政府相關部門 將 加強對資料中心備援機制建設的監管與稽核, 確保業者確實落實法規要求。

韓國政府 強制關鍵資料中心異地備援 的立法舉措, 大幅提升了韓國關鍵基礎設施的防災韌性, 降低了單點故障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這項立法經驗,也值得其他高度依賴數位基礎設施的國家 借鏡參考。

殷鑑不遠:電信基礎設施安全與備援的啟示

韓國 KT 首爾數據中心電纜火災事件,再次證明了 電信基礎設施安全 的 至關重要性。從這場災難中,我們可以汲取以下啟示:

  1. 基礎設施安全,不容忽視: 電纜隧道、電力系統、冷卻系統 等 基礎設施,是資料中心 穩定運作的基石。 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的安全, 定期檢查、維護、更新, 防範於未然。
  2. 地下設施風險高,加強防護: 地下電纜隧道 等 地下設施, 一旦發生火災,撲救困難,損失巨大。 必須加強地下設施的防火設計、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
  3. 備援機制,不可或缺: 異地備援 是 應對大型災難的最後一道防線。 關鍵資料中心必須建立完善的異地備援系統, 確保在主資料中心失效時,業務能夠快速切換到備援中心,維持服務的連續性。
  4. 立法監管,強制執行: 政府應在法規層面,強制要求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建立備援機制, 並加強監管與稽核, 確保法規落實到位。
  5. 社會整體防災意識需提升: 政府、企業、民眾 都應 提升對網路災難的風險意識, 加強防災知識普及, 共同構建更具韌性的數位社會。

結語: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共築數位韌性社會

韓國 KT 首爾數據中心電纜火災事件,是一場 令人警醒的事件。 通訊網路的癱瘓, 公共服務的中斷, 社會運作的混亂,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 數位基礎設施安全 的 脆弱性 與 重要性。

我們必須 以前車之鑑,為後事之師, 正視超聯結社會的潛在風險, 強化電信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建立完善的備援機制,提升社會整體應對網路災難的能力, 才能真正構建起一個更安全、更可靠、更具韌性的數位社會, 讓科技發展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而不是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 安全與韌性,是數位時代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