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banner

綠色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引領未來

目錄

引言:資料中心產業的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在數位經濟的浪潮下,資料中心作為數位世界的基石,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然而,與此同時,資料中心龐大的能源消耗也日益凸顯,成為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 資料中心產業的用電量約佔全球總用電量的 2-3%,碳排放量佔全球總碳排放量的 2% 左右,且仍在持續增長。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和能源危機,資料中心產業的 綠色轉型 (Green Transformation) 已勢在必行。 永續發展 (Sustainability) 不再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資料中心產業 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提升 能源效率 (Energy Efficiency),降低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實現 環境友善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的綠色資料中心,已成為全球資料中心產業的共同目標和發展方向。 本文將深入剖析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的重要性、關鍵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未來趨勢和最佳實踐,為您全面解讀這場資料中心產業的綠色革命。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刻不容緩的時代議題

重要性與迫切性: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 環境保護 方面,更關乎資料中心產業的 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長期競爭力。

環境責任與氣候變遷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 Climate Change)

資料中心龐大的能源消耗是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加劇了全球氣候變遷。 降低資料中心的碳足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資料中心產業對全球環境保護應盡的責任。 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出台政策法規, 限制資料中心的碳排放,推動綠色資料中心的發展。 資料中心產業必須積極響應全球氣候行動,採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能源成本與運營支出 (Energy Costs & Operational Expenditure)

電力成本是資料中心運營支出的最大組成部分,通常佔總運營成本的 50% 以上 [2]。 隨著能源價格不斷攀升,電力成本對資料中心運營商的財務壓力越來越大。 提升能源效率,降低電力消耗,可以直接降低資料中心的運營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能源效率的提升,不僅僅是環保舉措,更是 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經濟效益 的有效途徑。

法規遵循與政策導向 (Regulatory Compliance & Policy Direction)

全球各國政府和地區紛紛出台 能源效率標準、碳排放限制、綠色建築認證 等政策法規, 強制或引導資料中心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環境影響。 例如,歐盟的 能源效率指令 (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 EED)、美國的 能源之星 (Energy Star) 認證、中國的 綠色資料中心評價指標 等,都對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提出了明確要求。 遵循法規要求,符合政策導向,是資料中心產業合規運營的必要條件。

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 (Corporate Image & Brand Value)

在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投資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 企業的環境績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越來越受到投資者、客戶和社會公眾的關注。 綠色資料中心可以提升企業的環境形象,增強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綠色投資和環保意識強烈的客戶。 積極推動永續發展,展現企業的環保承諾,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要策略。

關鍵指標:PUE 與 DCiE

衡量資料中心能源效率最常用的兩個關鍵指標是 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電源使用效率) 和 DCiE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Efficiency, 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效率)。

PUE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PUE = 資料中心總耗電量 / IT 設備耗電量。 PUE 值越低,代表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越高。 PUE 值為 1.0 時,代表資料中心的所有電力都用於 IT 設備,能源效率達到 100%,這是理論上的理想值,實際資料中心的 PUE 值通常大於 1.0。 全球資料中心的平均 PUE 值約為 1.6-1.7,先進的雲端資料中心可以達到 1.2 甚至更低 [3]。 降低 PUE 值是提升資料中心能源效率的核心目標。

DCiE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Efficiency)

DCiE = IT 設備耗電量 / 資料中心總耗電量 = 1 / PUE。 DCiE 值越高,代表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越高。 DCiE 值為 100% 時,能源效率達到最高。 DCiE 與 PUE 是 倒數關係,兩者本質上是同一個指標,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在實際應用中,PUE 值更常用於衡量和比較不同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水平。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多管齊下,全面提升能效

提升資料中心能源效率,實現永續發展,需要 多管齊下,從資料中心設計、設備選型、運營管理等多個層面入手,採用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創新方案。

高效散熱技術 (Efficient Cooling Technologies):

自然冷卻 (Free Cooling)

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冷源 (例如:自然空氣、冷卻水) 進行散熱, 減少或完全關閉壓縮機製冷系統,大幅降低冷卻系統的能耗。 間接自然冷卻 (Indirect Free Cooling) 和 直接自然冷卻 (Direct Free Cooling) 是兩種主要的自然冷卻方式。 間接自然冷卻 透過熱交換器將室外冷空氣與機房內部空氣進行熱交換,避免室外污染物進入機房; 直接自然冷卻 直接將經過過濾的室外冷空氣引入機房,散熱效率更高,但對環境要求也更高。 在 氣候寒冷乾燥地區,自然冷卻技術可以 節省 70% 以上的冷卻能耗。

液冷技術 (Liquid Cooling)

液冷技術 (Liquid Cooling) 是應對高密度運算散熱挑戰的 革命性技術。 液體的散熱能力遠高於空氣,液冷技術可以直接將熱量從發熱組件 (例如 CPU、GPU) 帶走,散熱效率極高。 冷板式液冷 (Cold Plate Liquid Cooling) 和 浸沒式液冷 (Immersion Liquid Cooling) 是兩種主要的液冷技術。 冷板式液冷 將冷卻液導入與發熱組件緊密接觸的冷板中,將熱量帶走; 浸沒式液冷 將整個伺服器或 IT 設備浸沒在絕緣冷卻液中,散熱效率更高,但技術複雜度也更高。 液冷技術可以將資料中心的 PUE 值降低到 1.1 甚至更低,是實現超低 PUE 值的重要途徑。

機櫃級/行級空調 (Row/Rack-Based Cooling)

將空調系統部署在機櫃級或行級, 更精確地將冷空氣送到熱源附近,減少冷空氣在機房內的無效循環,提升散熱效率。 行級空調 (In-Row Cooling) 將空調設備部署在伺服器機櫃列之間,直接為機櫃提供冷卻; 機櫃級空調 (In-Rack Cooling) 將空調設備整合到機櫃內部,實現更精細化的散熱控制。 機櫃級/行級空調可以有效解決高密度部署帶來的散熱挑戰,提升散熱效率,降低空調能耗。

冷熱通道隔離 (Hot Aisle/Cold Aisle Containment)

:將機櫃佈置成冷通道和熱通道交替排列,冷通道面對空調出風口,熱通道面對回風口,並採用物理隔離措施 (例如:封閉冷通道、封閉熱通道) ,防止冷熱空氣混合,提升散熱效率,降低空調能耗。 封閉冷通道 (Cold Aisle Containment) 將冷通道完全封閉,形成一個冷空氣隧道,只允許冷空氣進入伺服器進風口; 封閉熱通道 (Hot Aisle Containment) 將熱通道完全封閉,形成一個熱空氣通道,將伺服器排出的熱空氣集中收集並排出機房。 冷熱通道隔離可以節省 20-30% 的空調能耗。

機房氣流管理 (Data Center Airflow Management)

優化機房的氣流組織,確保冷空氣有效到達伺服器進風口,熱空氣及時排出機房,避免氣流短路和熱點產生,提升散熱效率。 合理佈置機櫃位置,避免阻擋氣流通道; 使用盲板封堵機櫃空隙,防止冷熱空氣洩漏; 調整空調出風角度和風速,優化氣流分佈。 計算流體力學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模擬 可以用於分析機房氣流分佈,優化氣流管理方案。

高效供電與配電系統 (Efficient Power Supply & Distribution Systems)

高壓直流 (HVDC) 供電

採用高壓直流 (HVDC) 供電系統,取代傳統的交流 (AC) 供電系統,可以 減少電能轉換次數,降低電力轉換損耗。 傳統 AC 供電系統需要經過多次電壓轉換 (市電 AC -> UPS AC -> 伺服器 PSU AC -> 伺服器內部 DC),每次轉換都會產生電力損耗。 HVDC 供電系統可以 直接將高壓直流電輸入伺服器,減少轉換環節,提升供電效率。 48V 直流供電 是 HVDC 供電系統在資料中心領域的典型應用,越來越多的伺服器和機櫃開始支援 48V 直流供電。 HVDC 供電系統可以 節省 5-10% 的電力損耗。

不斷電系統 (UPS) 優化

優化不斷電系統 (UPS) 的設計和運營,提升 UPS 的轉換效率,降低 UPS 的自身損耗。 高效 UPS (High-Efficiency UPS) 採用先進的拓撲結構和控制算法,可以 將 UPS 的轉換效率提升到 97% 以上,相較於傳統 UPS,可以 節省 2-3% 的電力損耗 [7]。 分散式 UPS (Distributed UPS) 或 模組化 UPS (Modular UPS) 可以根據實際負載需求靈活調整 UPS 容量,避免 UPS 在低負載下運行,提升 UPS 的整體效率。 智慧型 UPS 管理系統 可以監控 UPS 的運行狀態,優化充電和放電策略,延長 UPS 電池壽命,提升 UPS 的可靠性和效率。

智慧配電與電力管理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 Management)

採用智慧配電系統和電力管理軟體,精細化監控和管理資料中心的電力使用情況。 智慧 PDU (Intelligent PDU) 可以 即時監控每個機櫃和伺服器的電力消耗,提供精確的電力數據,為電力優化提供數據基礎。 電力管理軟體 可以 分析電力數據,識別電力浪費環節,優化電力分配策略,實現電力需求的動態調整。 伺服器級電力管理 (Server-Level Power Management) 可以 根據伺服器的負載情況,動態調整伺服器的 CPU 頻率和電壓,降低伺服器在低負載下的電力消耗。 電力需量控制 (Power Demand Control) 技術可以 限制資料中心在用電高峰期的電力需求,避免電力超負荷運行,降低電力成本。

伺服器與 IT 設備節能 (Server & IT Equipment Energy Efficiency):

高效能伺服器 (High-Performance Servers)

選用高效能、低功耗的伺服器,在相同運算能力下,降低伺服器的電力消耗。 最新的 CPU、GPU、記憶體和儲存技術 不斷提升伺服器的運算效能和能源效率。 伺服器虛擬化 (Server Virtualization) 技術可以 提高伺服器的資源利用率,減少物理伺服器的數量,從而降低總體的電力消耗和硬體成本。 無伺服器運算 (Serverless Computing) 進一步提升了運算資源的利用率,只有在實際運算時才分配資源,大幅降低了閒置資源的電力消耗。

儲存系統節能 (Storage System Energy Efficiency)

採用節能型儲存設備,例如 固態硬碟 (SSD) 取代傳統硬碟 (HDD),自動分層儲存 (Automated Tiered Storage) 等技術, 降低儲存系統的電力消耗。 SSD 的讀寫速度遠高於 HDD,但電力消耗卻遠低於 HDD。 自動分層儲存 可以將 熱數據 (經常訪問的數據) 存儲在高速 SSD 上,將冷數據 (不經常訪問的數據) 存儲在低速 HDD 或磁帶上,在保證性能的同時,降低儲存系統的總體電力消耗。 儲存虛擬化 (Storage Virtualization) 技術可以 提高儲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物理儲存設備的數量,從而降低總體的電力消耗和硬體成本。

網路設備節能 (Network Equipment Energy Efficiency)

選用節能型網路設備,例如 低功耗交換器、路由器、光纖模組 等,降低網路設備的電力消耗。 乙太網路供電 (Power over Ethernet, PoE) 技術可以 透過網路線纜為網路設備供電,減少額外的電力線纜,簡化部署,提升能源效率。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技術 可以 優化網路流量路徑,降低網路設備的負載,從而降低網路設備的電力消耗。 網路設備虛擬化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 技術可以 將網路功能虛擬化,運行在通用伺服器上,減少專用網路設備的數量,從而降低總體的電力消耗和硬體成本。

資料中心設計與佈局優化 (Data Center Design & Layout Optimization):

冷熱通道隔離 (Hot Aisle/Cold Aisle Containment)

將機櫃佈置成冷通道和熱通道交替排列,冷通道面對空調出風口,熱通道面對回風口,並採用物理隔離措施 (例如:封閉冷通道、封閉熱通道) ,防止冷熱空氣混合,提升散熱效率,降低空調能耗。 封閉冷通道 (Cold Aisle Containment) 將冷通道完全封閉,形成一個冷空氣隧道,只允許冷空氣進入伺服器進風口; 封閉熱通道 (Hot Aisle Containment) 將熱通道完全封閉,形成一個熱空氣通道,將伺服器排出的熱空氣集中收集並排出機房。 冷熱通道隔離可以節省 20-30% 的空調能耗。

機房氣流管理 (Data Center Airflow Management)

優化機房的氣流組織,確保冷空氣有效到達伺服器進風口,熱空氣及時排出機房,避免氣流短路和熱點產生,提升散熱效率。 合理佈置機櫃位置,避免阻擋氣流通道; 使用盲板封堵機櫃空隙,防止冷熱空氣洩漏; 調整空調出風角度和風速,優化氣流分佈。 計算流體力學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模擬 可以用於分析機房氣流分佈,優化氣流管理方案。

綠色建築設計 (Green Building Design)

採用綠色建築設計理念,從資料中心的選址、建築材料、外圍護結構、照明系統、綠化景觀等方面,全面提升資料中心的永續性。 選址在氣候涼爽、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可以降低冷卻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 採用隔熱性能好的建築材料和外圍護結構,可以減少建築物的熱量傳遞,降低空調負荷。 採用 LED 照明系統和自然採光,可以降低照明能耗。 增加綠化面積,建設屋頂花園,可以降低建築物表面溫度,減少熱島效應。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等綠色建築認證體系,可以為綠色資料中心設計提供指導和評估標準。

可再生能源利用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太陽能發電 (Solar Power)

在資料中心屋頂或周邊區域建設太陽能發電系統,利用太陽能為資料中心供電,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太陽能發電系統可以併網運行,也可以離網運行。 併網運行 將太陽能電力輸入電網,資料中心從電網購電,抵消一部分用電量; 離網運行 太陽能電力直接供應資料中心,完全替代一部分市電。 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規模和發電量 取決於資料中心的屋頂面積、日照條件和電力需求。

風力發電 (Wind Power)

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風力發電系統,利用風力為資料中心供電,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風力發電系統的發電量 受風速和風力發電機組的影響較大,穩定性不如太陽能發電系統。 風力發電系統通常與儲能系統結合使用,以平滑風力發電的波動性。 資料中心可以與風電場合作,直接採購綠色電力,或者 自建風力發電系統,實現綠色電力供應。

水力發電 (Hydropower)

在水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利用水力發電,為資料中心供電,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水力發電是一種成熟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發電量穩定,成本相對較低。 資料中心可以與水電站合作,直接採購綠色電力,或者 自建小型水電站,實現綠色電力供應。 水力發電的環境影響需要仔細評估,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其他可再生能源 (Other Renewables):

地熱能、生物質能、海洋能 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可以應用於資料中心供電,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選擇最適合的可再生能源方案。 地熱能 利用地球內部的熱能發電,不受氣候條件影響,發電穩定,但地熱資源分佈不均; 生物質能 利用生物質燃料 (例如:秸稈、木屑、沼氣) 發電,可以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但生物質燃料的供應和運輸成本較高; 海洋能 利用海洋的潮汐、波浪、溫差等能量發電,蘊藏量巨大,但技術尚不成熟,成本較高。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挑戰與解決方案:攻堅克難,綠色轉型之路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業界共同努力,攻堅克難,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挑戰

技術成熟度與成本 (Technology Maturity & Cost)

部分節能技術 (例如:液冷、HVDC 供電) 的初期投資成本較高,技術成熟度仍有提升空間,大規模部署和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 液冷技術的設備成本、維護成本、洩漏風險 等都需要仔細評估和解決。 HVDC 供電系統的設備成本、兼容性、安全標準 等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需要持續推動技術創新,降低技術成本,提升技術成熟度,才能加速節能技術的普及應用。

標準與規範 (Standards & Regulations)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領域的標準和規範仍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全球通用的綠色資料中心評價標準和認證體系。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法規差異較大,企業在跨國部署綠色資料中心時面臨合規性挑戰。 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完善的綠色資料中心標準和規範,推動全球資料中心產業的綠色發展。

人才與技能 (Talent & Skills)

綠色資料中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需要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人才,目前市場上相關人才相對匱乏。 需要加強綠色資料中心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培養更多具備綠色技能的專業人才,滿足資料中心綠色轉型的需求。 網路工程師、電力工程師、製冷工程師、環境工程師、能源管理專家 等都需要具備綠色資料中心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供應鏈協作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需要整個供應鏈的協作和參與,從硬體設備供應商、軟體供應商、設計諮詢公司、施工單位到運營商,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資料中心的綠色轉型。 需要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共同推動綠色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構建綠色資料中心產業生態系統。 綠色採購 (Green Procurement) 策略可以 引導供應鏈向綠色化轉型,鼓勵供應商提供更環保、更節能的產品和服務。

量化評估與監測 (Quantifiable Assessment & Monitoring)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績效的量化評估和監測仍面臨挑戰,缺乏統一的、可量化的評估指標和監測方法。 PUE 值雖然是常用的指標,但只能反映能源效率的一個方面,無法全面反映資料中心的永續性。 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綠色資料中心評估體系,涵蓋能源效率、碳排放、水資源消耗、廢棄物管理、環境影響等多個維度。 智慧監控系統和數據分析平台 可以 即時監測和分析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數據,為績效評估和持續改進提供數據支持。

解決方案

政策激勵與資金支持 (Policy Incentives & Funding Support)

政府應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激勵措施和資金支持,鼓勵資料中心企業採用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 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綠色信貸、碳交易 等政策工具可以降低綠色資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綠色轉型的意願。 政府還可以設立綠色資料中心示範項目,推廣綠色技術和最佳實踐,引領產業綠色發展。

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R&D Investment)

持續加大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突破技術瓶頸,降低技術成本,提升技術成熟度。 產學研合作 可以加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更高效的散熱技術、更節能的伺服器和 IT 設備、更智慧的電力管理系統。 政府和科研機構可以設立綠色資料中心技術研發專項基金,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標準化與認證體系建設 (Standardization & Certif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全球通用的綠色資料中心標準和規範,建立完善的綠色資料中心評價標準和認證體系。 LEED、能源之星、ISO 50001 等現有標準和認證體系可以作為參考,但需要 針對資料中心產業的特點進行完善和細化。 標準化和認證體系可以為綠色資料中心建設提供明確的指導和評估依據,推動綠色資料中心的健康發展。

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 (Talent Development & Skill Enhancement)

加強綠色資料中心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滿足資料中心綠色轉型的人才需求。 高校和職業院校可以開設綠色資料中心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綠色資料中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人才。 企業可以加強員工的綠色技能培訓,提升員工的綠色意識和技能水平。 政府和行業協會可以組織綠色資料中心技術交流和研討會,促進知識和經驗的分享和傳播。

供應鏈綠色化轉型 (Supply Chain Green Transformation)

推動資料中心供應鏈的綠色化轉型,引導供應商提供更環保、更節能的產品和服務。 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對供應商的環境績效進行評估和考核,優先採購綠色產品和服務。 鼓勵供應商採用綠色設計、綠色製造和綠色包裝,降低產品的環境影響。 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推動綠色資料中心產業鏈的發展。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未來趨勢:邁向零碳與循環經濟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未來,將朝著 更綠色、更智慧、更循環 的方向演進,最終目標是實現 零碳排放 (Carbon Neutrality) 和 循環經濟 (Circular Economy)。

零碳資料中心 (Carbon-Neutral Data Centers)

零碳資料中心是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透過極致的能源效率提升和 100% 可再生能源利用,將資料中心的碳排放降至最低,甚至實現負碳排放。 大型雲端服務商 (例如 Google, Microsoft, Amazon) 紛紛承諾實現碳中和目標,並積極投資綠色資料中心建設和可再生能源採購。 零碳資料中心將成為未來資料中心發展的主流趨勢,引領資料中心產業邁向綠色新紀元。

能源回收與再利用 (Energy Recovery & Reuse)

資料中心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寶貴的能源,將資料中心產生的熱量回收並再利用,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浪費。 資料中心餘熱可以應用於城市供暖、工業生產、農業溫室、海水淡化等領域,實現熱量的梯級利用,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熱泵技術 (Heat Pump Technology) 可以將資料中心低品位的熱能提升為高品位的熱能,方便熱能的長距離輸送和高效利用。 數據中心選址可以考慮與需要熱能的設施 (例如:居民區、工廠、農場) 相鄰,縮短熱能輸送距離,降低熱能輸送損耗。 一些資料中心已經開始探索將餘熱用於區域供暖,甚至發電,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將資料中心從能源消耗中心轉變為能源生產中心。

循環經濟模式 (Circular Economy Model)

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資料中心產業,從產品設計、材料選擇、生產製造、使用維護到回收處置等各個環節,全面貫徹循環經濟原則,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影響,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 採用模組化設計和標準化組件,方便設備的維護、升級和再利用,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推廣設備租賃和回收服務,鼓勵設備的循環使用,減少電子垃圾的產生。 採用可再生材料和環保包裝,降低產品的環境足跡。 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方法可以用於評估資料中心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影響,指導循環經濟模式的實施。 資料中心產業的循環經濟轉型,不僅可以降低環境影響,還可以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水資源管理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水資源是資料中心運營的重要資源,傳統的蒸發冷卻技術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在水資源匱乏地區,水資源的限制可能成為資料中心發展的瓶頸。 採用節水型冷卻技術 (例如:自然冷卻、液冷),可以大幅降低資料中心的水資源消耗。 空氣冷卻系統相較於蒸發冷卻系統,可以節省 90% 以上的水資源消耗 [9]。 液冷技術幾乎不需要水資源,是極端缺水地區資料中心的理想選擇。 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冷凝水回收 等技術可以 開闢多元化的水資源來源,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水資源監測和管理系統 可以 即時監控資料中心的水資源消耗情況,優化水資源管理策略,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 資料中心的水資源管理,不僅關乎環境保護,也關乎資料中心運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結論:綠色轉型,共創資料中心永續未來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已不再是可選的附加價值,而是資料中心產業 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生存議題。 氣候變遷的壓力、能源成本的上升、政策法規的約束、社會責任的要求 等多重因素,共同驅動資料中心產業加速綠色轉型。

高效散熱技術、高效供電與配電系統、伺服器與 IT 設備節能、資料中心設計與佈局優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回收與再利用、循環經濟模式、水資源管理 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創新方案,為資料中心實現永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政策激勵、技術創新、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供應鏈協作、量化評估 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將共同推動資料中心產業的綠色轉型之路。

零碳資料中心、能源自給自足、循環經濟模式 是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未來願景。 資料中心產業的綠色革命,不僅可以降低環境影響,減緩氣候變遷,還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擁抱綠色轉型,積極投身於資料中心永續發展的浪潮中,是資料中心產業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必然選擇,也是對地球家園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擔當。 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創資料中心產業綠色永續的美好未來!


常見問答

為什麼資料中心永續發展與能源效率如此重要?

環境責任 (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遷)、經濟效益 (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法規遵循 (符合政策法規要求,合規運營)、企業形象 (提升品牌價值,吸引綠色投資)。

衡量資料中心能源效率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PUE (電源使用效率) 和 DCiE (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效率)。 PUE 值越低越好,DCiE 值越高越好。

有哪些主要的資料中心高效散熱技術?

自然冷卻 (間接/直接自然冷卻)、液冷技術 (冷板式液冷、浸沒式液冷)、機櫃級/行級空調、冷熱通道隔離、機房氣流管理。

資料中心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地熱能、生物質能、海洋能。 可以自建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也可以直接採購綠色電力。

什麼是零碳資料中心?實現零碳資料中心的關鍵是什麼?

零碳資料中心是指碳排放量趨近於零或實現負碳排放的資料中心。 關鍵在於極致的能源效率提升和 100% 可再生能源利用。

資料中心如何實現水資源節約?

採用節水型冷卻技術 (自然冷卻、液冷)、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冷凝水回收、水資源監測和管理系統。

資料中心永續發展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技術成熟度與成本、標準與規範不完善、人才與技能匱乏、供應鏈協作不足、量化評估與監測困難。

政府和企業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推動資料中心永續發展?

政策激勵與資金支持、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標準化與認證體系建設、人才培養與技能提升、供應鏈綠色化轉型。

循環經濟模式在資料中心產業中如何應用?

產品設計 (模組化、標準化)、材料選擇 (可再生材料)、生產製造 (綠色製造)、使用維護 (延長設備壽命)、回收處置 (設備租賃、回收服務)。

資料中心如何將餘熱回收再利用?

城市供暖、工業生產、農業溫室、海水淡化、熱泵技術、數據中心與熱能需求設施協同佈局。

引用資料來源

  1. 資料中心用電量和碳排放量占比: Estimating Global Power Usage of Data Centers. Science Magazin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a8039
  2. 電力成本佔資料中心運營支出的比例: Data Center Operational Costs – A Deeper Dive. Uptime Institute. https://journal.uptimeinstitute.com/data-center-operational-costs-a-deeper-dive/
  3. 全球資料中心平均 PUE 值: 2023 Data Center Energy Efficiency Survey. Uptime Institute. https://uptimeinstitute.com/resources/research-library/annual-data-center-survey
  4. 自然冷卻節省冷卻能耗比例: Free Cooling. Energy.gov. https://www.energy.gov/energysaver/free-cooling
  5. 液冷技術降低 PUE 值: Liquid Cooling for Data Centers. Schneider Electric White Paper. https://download.schneider-electric.com/files?p_File_Name=SPD_ASTE-6Z5S8R_EN.pdf&p_enDocType=White+Paper&p_File_Type=application/pdf
  6. HVDC 供電系統節省電力損耗比例: High-Voltage DC Power Distribution in Data Centers. ABB White Paper. https://library.e.abb.com/public/539aa01dd1bb04c6c1257c3f003b0a4d/White%20Paper%20HVDC%20in%20data%20centers.pdf
  7. 高效 UPS 節省電力損耗比例: High Efficiency UPS Systems. Vertiv White Paper. https://www.vertiv.com/globalassets/products/critical-power/white-papers/high-efficiency-ups-systems-white-paper.pdf
  8. 冷熱通道隔離節省空調能耗比例: Hot Aisle/Cold Aisle Containment. APC by Schneider Electric White Paper. https://download.schneider-electric.com/files?p_File_Name=SPD_VAVR-5JSELX_EN.pdf&p_enDocType=White+Paper&p_File_Type=application/pdf
  9. 空氣冷卻系統節省水資源比例: Water Usage in Data Centers. The Green Grid. https://www.thegreengrid.org/en/resources/library-and-tools/54-water-usage-in-data-ce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