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banner

資料中心佈線架構 – 三種常見架構解析

資料中心,作為現代數位世界的基礎設施,承載著海量數據的儲存、運算與傳輸任務。 為了確保資料中心內伺服器、儲存設備以及網路設備之間的高效互聯,佈線架構 (Cabling Architecture) 的設計至關重要。 資料中心佈線不僅僅是將線纜連接起來,更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它直接影響著網路效能、擴展性、可靠性、管理維護成本,甚至資料中心的整體營運效率。

試想一下,一個大型資料中心,內部可能部署成千上萬台伺服器,以及數量龐大的網路設備。 這些設備之間需要透過密集的線纜相互連接,才能構成一個完整、高效的網路系統。 如果佈線規劃不當,就可能導致線路雜亂無章、難以管理維護,甚至影響網路訊號傳輸品質,造成效能瓶頸。 反之,一個設計優良的佈線架構,則能讓資料中心網路井然有序、易於管理、高效可靠,為各種應用服務提供穩固的基礎。

如同建築物的骨架,資料中心佈線架構是支撐網路暢通的基石。 不同的佈線架構,各有其特性、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 常見的資料中心佈線架構主要有列末端 (End of Row – EoR)、列中端 (Middle of Row – MoR) 以及櫃頂式 (Top of Rack – ToR) 三種。 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三種主流佈線架構,剖析其設計理念、優勢與劣勢,並進行綜合比較,幫助讀者更全面地了解資料中心佈線的奧秘,為資料中心網路的規劃與建置提供參考。

引言

在現代資料中心的心臟地帶,高效穩定的網路架構是資料高速流動的基石,也是確保應用程式效能和業務連續性的關鍵。資料中心網路架構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延遲、頻寬、可擴展性、管理複雜度以及成本效益。在眾多網路架構設計中,End of Row (EOR, 列末端)、Middle of Row (MOR, 列中間) 和 Top of Rack (TOR, 機櫃頂端),是目前最主流且廣泛應用的三種架構。這三種架構各有千秋,適用於不同的資料中心規模、應用場景和預算考量。本文將深入剖析 EOR、MOR、TOR 三種網路架構的原理、優缺點,並比較其適用場景,為資料中心網路架構的選型提供專業的參考指南。

資料中心佈線區域 (學習前需要先知道的)

在深入探討資料中心佈線架構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資料中心佈線中幾個重要的區域劃分概念。 根據 TIA-942 標準,一個完善的資料中心結構化佈線系統,通常包含五個關鍵的功能區域。 在本文中,我們將聚焦於最核心的三個區域:主配線區 (MDA)、設備配線區 (EDA) 以及水平配線區 (HDA)。 理解這三個區域的定義和功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各種佈線架構的設計理念。(這裡刻意跳過ZDA,因為用不到)

data center cabling zone
資料中心結構化佈線區域;引用自china-tscom.com

主配線區 (Main Distribution Area – MDA)

MDA,主配線區,是資料中心佈線系統的中心樞紐。 它通常位於資料中心的核心位置,是結構化佈線系統的 主要配線點 (point of distribution)。 MDA 的主要功能是 容納核心網路設備,例如路由器、大型 LAN/SAN 交換器、專用小型交換器以及多工器。 MDA 負責 彙集來自各個區域的線纜,並 實現資料中心內外部網路的互聯互通。 簡而言之,MDA 就像資料中心網路的 “大腦”,負責核心的資料交換和路由功能。

設備配線區 (Equipment Distribution Area – EDA)

EDA,設備配線區,是資料中心內 終端設備 (end equipment) 的部署區域。 它指的是資料中心內 實際放置伺服器、儲存設備、機櫃等 IT 設備的空間。 EDA 的主要功能是 提供終端設備的網路連接。 在不同的佈線架構中,EDA 的網路連接方式會有所不同,例如在集中式佈線中,EDA 的線纜需要長距離拉回 MDA;而在櫃頂式佈線中,EDA 的設備則直接連接到機櫃頂端的交換器。 簡單來說,EDA 是資料中心網路的 “神經末梢”,負責將網路訊號傳輸到每一台終端設備。

水平配線區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rea – HDA)

HDA,水平配線區,是位於 MDA 和 EDA 之間的中間配線區域。 HDA 的主要功能是 作為 MDA 和 EDA 之間的線纜管理點和連接點。 HDA 通常會 容納彙聚層級的網路設備,例如 LAN/SAN 交換器。 在集中式佈線架構中,HDA 通常位於 MDA 附近,作為 MDA 的延伸;而在 EoR 和 MoR 架構中,HDA 則會下沉到伺服器機櫃列的末端或中間位置,更靠近 EDA。 HDA 的作用是 簡化線纜管理,並提供更靈活的網路連接。 可以將 HDA 視為資料中心網路的 “神經中樞”,負責訊息的彙整和轉發。

理解 MDA、EDA 和 HDA 這三個核心區域的概念,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不同資料中心佈線架構的設計思路和特性。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基於 MDA、EDA、HDA 的概念,深入剖析EoR、MoR 以及 ToR 這三種主流的資料中心佈線架構。

EOR (End of Row) 架構

EOR - END OF ROW
EOR;引用自ANIXTER(現在是WESCO);MDA – 紅色;HDA – 紫色;EDA – 綠色。

架構概述

列末端佈線 (EoR) 架構,在傳統的 MDA-HDA-EDA 三層架構基礎上進行了優化。 它 將水平配線區 HDA 的位置,從傳統的中央區域,移動到伺服器機櫃列的末端位置。 伺服器機櫃 (EDA) 的線纜,先連接到位於列末端的 HDA,再由 HDA 匯聚後,拉線回到 MDA 的核心交換設備。

EoR 架構可以視為 集中式佈線 (本文最後面面有補充) 的改良版,它透過將 HDA 下沉到列末端,縮短了 EDA 到 HDA 之間的線纜長度,降低了線纜管理的複雜度。

優點

  • 集中式管理: EOR 架構 交換器數量大幅減少,網路管理更加集中化,簡化了交換器的配置、監控和維護工作,降低了管理複雜度。 相較於 TOR 架構,EOR 架構可以 節省 70% 以上的交換器管理工作量,大幅降低運維成本。
  • 簡潔的水平佈線: 伺服器到 EOR 交換器的線纜 採用水平佈線,機櫃內部佈線整潔,機房整體佈線更為簡潔,易於管理和維護。 簡潔的佈線不僅美觀,更重要的是 降低了線纜管理的複雜度,方便日後的維護和升級。
  • 易於維護: 交換器集中部署,方便維護人員進行設備維護和故障排除。 維護人員無需進入每個機櫃進行交換器維護,只需在列末端即可完成所有交換器的維護工作,大幅提升維護效率。
  • 高端口密度交換器利用率: EOR 架構通常採用 高端口密度的交換器,可以充分利用交換器的端口資源,提升設備利用率。 高端口密度交換器可以 降低每端口的平均成本,提升整體網路的經濟性。

缺點

  • 高延遲: 伺服器需要透過較長的水平線纜連接到列末端的 EOR 交換器,網路路徑較長,延遲相對較高。對於延遲敏感型應用程式,EOR 架構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在極端情況下,EOR 架構的網路延遲可能比 TOR 架構 高出 1-2 個數量級,對於延遲敏感型應用程式的效能影響較大。
  • 頻寬瓶頸風險: 一列伺服器的所有流量都匯聚到 EOR 交換器,EOR 交換器容易成為頻寬瓶頸,尤其是在高密度運算環境下,可能影響網路效能。 為了緩解頻寬瓶頸風險,可以採用 鏈路聚合 (Link Aggregation) 技術,將多條鏈路捆綁成一條邏輯鏈路,提升 EOR 交換器的上行鏈路頻寬。
  • 擴展性受限: EOR 架構的擴展性相對受限,新增伺服器或機櫃可能需要升級 EOR 交換器,甚至需要重新規劃網路架構,擴展性不如 TOR 架構靈活。 當資料中心規模擴展到一定程度時,EOR 架構可能需要 垂直擴展 (Scale-Up) 或 水平擴展 (Scale-Out),升級或改造網路架構的複雜度較高。
  • 故障影響範圍較大: EOR 交換器故障會影響到整列伺服器,故障影響範圍較 TOR 架構更大。 為了提升 EOR 架構的可靠性,通常採用 雙 EOR 交換器冗餘部署,即在列末端部署兩台 EOR 交換器,互為備份,保障整列伺服器的網路連線。
  • 初期建置成本較高: EOR 架構通常採用高端口密度、高性能的交換器,初期建置成本相對較高。 高端口密度交換器的價格通常較高,會增加資料中心初期網路設備的投入成本。

適用場景

  • 中小型資料中心: EOR 架構的集中式管理和簡潔佈線,更適合中小型資料中心,降低管理和維護成本,例如企業私有雲、託管型資料中心、邊緣資料中心等。
  • 對延遲不敏感的應用: 對於延遲要求不高的應用程式 (例如:網頁伺服器、檔案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離線分析系統),EOR 架構可以滿足需求,並提供較高的管理效率。
  • 重視管理效率和機房整潔度: EOR 架構更易於管理和維護,機房佈線更簡潔,適合重視管理效率和機房美觀的資料中心,例如企業級資料中心、政府機構資料中心等。

MOR (Middle of Row) 架構

MOR - MIDDLE OF ROW
MOR;引用自ANIXTER(現在是WESCO);MDA – 紅色;HDA – 紫色;EDA – 綠色

架構概述

列中端佈線 (MoR) 架構,是 EoR 架構的進一步演進。 它 將 HDA 的位置,進一步下沉到伺服器機櫃列的中間位置。 每列機櫃的伺服器 (EDA) 線纜,從列的兩端向中間的 HDA 匯聚,再由 HDA 拉線回到 MDA 的核心交換設備,進一步縮短了 EDA 到 HDA 的線纜長度,並將線纜管理更細緻地分散到每列機櫃的中間位置。

MOR 交換器通常選用 中等端口密度的交換器,端口密度介於 TOR 交換器和 EOR 交換器之間。 MOR 交換器的部署位置可以是在 伺服器列中間的機櫃,也可以是 獨立的配線櫃,具體部署方式取決於機房空間和佈線需求。

優點

  • 延遲適中: 相較於 EOR 架構,MOR 架構 伺服器到交換器的網路路徑縮短,延遲降低,但仍略高於 TOR 架構。 MOR 架構的延遲性能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可以滿足一部分對延遲有一定要求,但又非極端敏感的應用程式需求。
  • 管理複雜度適中: MOR 架構 交換器數量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管理複雜度也介於兩者之間,相較於 TOR 更易於管理,相較於 EOR 更分散。 MOR 架構在管理複雜度和網路分散性之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 佈線相對簡潔: MOR 架構的佈線 相較於 TOR 架構更簡潔,但仍不如 EOR 架構。 MOR 架構的佈線複雜度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可以兼顧佈線的整潔性和維護性。
  • 故障影響範圍適中: MOR 交換器故障會影響到半列伺服器,故障影響範圍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 MOR 架構的故障影響範圍控制在半列伺服器,相較於 EOR 架構有所改善。

缺點

  • 延遲仍高於 TOR: 對於極端延遲敏感型應用,MOR 架構的延遲仍然偏高,不如 TOR 架構。 在對延遲要求極高的場景下,MOR 架構可能無法提供最佳的效能。
  • 頻寬瓶頸風險依然存在: 雖然相較於 EOR 架構有所改善,但 MOR 交換器仍然可能成為半列伺服器的頻寬瓶頸。 在高密度伺服器部署場景下,MOR 交換器仍然需要具備足夠的端口密度和背板頻寬,以應對流量壓力。
  • 擴展性不如 TOR: MOR 架構的擴展性 不如 TOR 架構靈活,新增伺服器或機櫃可能需要調整 MOR 交換器的部署位置或升級交換器。 MOR 架構的擴展性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需要提前規劃好資料中心的擴展方案。
  • 管理和佈線複雜度仍高於 EOR: 相較於 EOR 架構,MOR 架構的 管理和佈線複雜度仍然較高。 對於追求極致簡化管理的資料中心,MOR 架構可能不如 EOR 架構更具吸引力。

適用場景

  • 中大型資料中心: MOR 架構在管理複雜度和效能之間取得平衡,適合中大型資料中心,例如企業級資料中心、區域性雲資料中心、混合雲環境等。
  • 對延遲有一定要求,但非極端敏感的應用: 對於延遲要求介於 TOR 和 EOR 之間的應用程式 (例如:企業內部應用系統、中等規模的線上服務),MOR 架構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 希望在管理效率和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MOR 架構在管理複雜度和成本之間取得平衡,適合希望在管理效率和初期投入之間取得折衷的資料中心,既希望降低管理複雜度,又希望兼顧一定的網路效能。

TOR (Top of Rack) 架構

TOR - TOP OF RACK
TOR;引用自ANIXTER(現在是WESCO);MDA – 紅色;HDA – 紫色;EDA – 綠色

架構概述

櫃頂式佈線 (ToR) 架構,是目前 最為分散式的佈線方案。 它 在每個伺服器機櫃 (Rack) 的頂部,都部署一台交換器 (ToR Switch)。 伺服器 (EDA) 的線纜, 短距離連接到機櫃頂端的 ToR 交換器。 ToR 交換器再透過 上行鏈路 (Uplink) 連接到 MDA 的核心交換設備。 ToR 交換器通常位於機櫃頂端,故得名 “櫃頂式佈線”。

ToR 架構可以視為 完全分散式的佈線方案,它將網路交換功能下沉到每個機櫃,最大程度地縮短了伺服器到交換器的線纜長度,實現了低延遲、高頻寬的網路連接。

優點

  • 低延遲: 伺服器與 TOR 交換器直接相連,網路路徑最短,延遲最低。這對於對延遲極為敏感的應用程式 (例如:高效能運算集群、金融交易系統、線上遊戲伺服器) 至關重要。 在 HPC 集群中,TOR 架構可以將節點間的網路延遲降低到 微秒級別,大幅提升分散式運算效率,縮短科學計算和模擬時間 。
  • 高頻寬利用率: 每個機櫃內的流量都限制在本地 TOR 交換器,東西向流量 (伺服器之間的流量) 不會跨越核心網路,大幅提升頻寬利用率,降低核心網路的負載。 根據業界測試數據,TOR 架構可以將資料中心核心網路的 頻寬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有效降低網路擁塞風險,提升整體網路效能。
  • 高可擴展性: TOR 架構的擴展性極佳,新增機櫃只需增加 TOR 交換器即可,對現有網路架構影響小,易於線性擴展,滿足資料中心規模快速成長的需求。 大型雲端服務商和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通常採用 TOR 架構,以應對業務的快速擴張和彈性需求。
  • 故障隔離性: 每個機櫃的 TOR 交換器都是獨立運作的,單一 TOR 交換器故障只會影響到該機櫃內的伺服器,故障影響範圍小,提升了網路的整體可靠性。 在需要高可用性的關鍵業務場景中,TOR 架構的故障隔離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單點故障帶來的影響,保障業務的連續性。
  • 成本效益: 初期建置成本相對較低,TOR 交換器通常採用較低端口密度的交換器,價格相對親民。 對於預算有限的資料中心初期建置,TOR 架構可以提供較高的性價比。

缺點

  • 管理複雜度高: TOR 架構需要管理大量的 TOR 交換器,增加了網路管理的複雜度,尤其是在大型資料中心,交換器的配置、監控、維護工作量巨大。 管理數千台 TOR 交換器,需要依賴 自動化管理工具和平台,例如網路配置管理系統、網路監控系統、SDN 控制器等,以簡化配置、監控、故障排查等工作。
  • 機櫃內部佈線複雜: 每個機櫃內部都需要額外的電源和管理線路連接到 TOR 交換器,機櫃內部佈線較為密集,增加了佈線和維護的難度。 機櫃內部線纜的整理和標識,對於後期的維護至關重要。
  • TOR 交換器單點故障風險: 雖然故障影響範圍小,但 每個機櫃的 TOR 交換器仍然是單點故障,TOR 交換器故障會導致整個機櫃的伺服器失去網路連線。 為了降低單點故障風險,可以採用 雙 TOR 交換器冗餘部署,即在每個機櫃部署兩台 TOR 交換器,互為備份,提升機櫃網路的可靠性。
  • 上行鏈路頻寬需求: 雖然東西向流量本地化,但每個 TOR 交換器都需要 足夠的上行鏈路頻寬 連接到核心網路,以滿足南北向流量 (伺服器與外部網路的流量) 的需求。 在設計 TOR 架構時,需要充分評估南北向流量的需求,合理規劃 TOR 交換器的上行鏈路頻寬,避免上行鏈路成為瓶頸。

適用場景

  • 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 TOR 架構的高可擴展性和頻寬利用率,使其成為大型和超大型資料中心的理想選擇,例如雲端服務商、互聯網巨頭、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料中心。
  • 高密度運算環境: 對於需要極低延遲和高頻寬的應用程式,TOR 架構是最佳方案,例如 HPC 集群、AI 訓練平台、高效能資料庫、金融交易系統、電競遊戲伺服器等。
  • 預算有限的初期建置: TOR 架構的初期建置成本相對較低,適合預算有限的資料中心初期建置,可以隨著業務發展逐步擴展網路規模。

TOR、EOR、MOR 架構比較

為了更清晰地比較 TOR、EOR、MOR 三種網路架構的優劣,我們將其關鍵特性整理成下表:

特性TOR (機櫃頂端)EOR (列末端)MOR (列中間)
延遲最低最高適中
頻寬利用率最高最低適中
可擴展性最高最低適中
管理複雜度最高最低適中
佈線複雜度最高 (機櫃內)最低 (水平)適中
故障隔離性最佳最差適中
初期建置成本最低最高適中
總體擁有成本視規模和管理效率而定視規模和能耗而定視規模和平衡性而定
適用規模大型、超大型中小型中大型
適用應用高效能運算、延遲敏感型一般應用、延遲不敏感型均衡型應用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網路架構?

選擇資料中心網路架構,需要綜合考量多種因素,沒有絕對的最佳方案,只有最適合特定需求的方案。以下是一些選型建議:

資料中心規模

  • 小型資料中心: EOR 架構可能是更經濟高效的選擇,簡化管理和佈線,降低初期投入和運維成本。
  • 中型資料中心: MOR 架構可以在效能和管理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不錯的折衷方案,兼顧效能和管理效率。
  • 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 TOR 架構在可擴展性和效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更長遠的選擇,可以應對未來業務的快速擴張和高密度運算需求。

應用程式需求

  • 延遲敏感型應用 (HPC, 金融交易, 遊戲): TOR 架構是首選,追求極致低延遲,保障應用程式的效能和使用者體驗。
  • 一般應用程式 (網頁, 郵件, 檔案): EOR 或 MOR 架構即可滿足需求,更注重管理效率和成本,降低總體擁有成本。
  • 混合型應用: 可以考慮混合部署 TOR 和 EOR/MOR 架構,針對不同應用選擇最合適的架構,例如將延遲敏感型應用部署在 TOR 架構區域,將一般應用部署在 EOR/MOR 架構區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預算考量

  • 預算有限: TOR 架構初期建置成本較低,可以作為起步階段的選擇,逐步完善網路架構。
  • 長期投資: EOR 和 MOR 架構雖然初期成本較高,但長期來看,在管理和維護成本方面可能更具優勢,降低長期運營成本。 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選擇更具長期效益的 EOR 或 MOR 架構。

管理能力

  • 管理資源有限: EOR 架構的集中式管理更易於上手,降低管理門檻,適合管理資源有限的企業或機構。
  • 專業管理團隊: TOR 架構雖然管理複雜度高,但如果擁有專業的網路管理團隊,可以充分發揮其效能優勢,透過自動化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雲端運算、AI、5G 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網路正朝著 更高頻寬、更低延遲、更智慧化、更開放 的方向演進。新興的 CLOS 架構 (Spine-Leaf Architecture) 和 Fabric 架構 (Data Center Fabric) 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 TOR、EOR、MOR 架構,成為下一代資料中心網路的主流 [5]。這些新架構採用 扁平化的網路拓撲,消除了傳統架構中的層級限制和瓶頸,實現了更高的頻寬、更低的延遲和更靈活的可擴展性,更好地滿足未來資料中心對高效能、高彈性網路的需求。

CLOS 架構 (Spine-Leaf Architecture)

CLOS 架構,也稱為 Spine-Leaf 架構,是一種二層 (Layer 2) 網路拓撲,由 Spine 層 (骨幹層) 和 Leaf 層 (葉節點層) 組成。 Leaf 層交換器 位於網路邊緣,負責連接伺服器,類似於傳統 TOR 架構中的 TOR 交換器。 Spine 層交換器 位於網路中心,負責連接所有的 Leaf 層交換器,形成一個星型拓撲。

CLOS 架構的關鍵優勢在於其 水平擴展能力 (Scale-Out) 和 ECMP 多路徑路由 (Equal-Cost Multi-Path Routing)。 水平擴展能力 意味著可以透過簡單地增加 Leaf 層和 Spine 層交換器,線性擴展網路規模,而無需改變現有網路架構。 ECMP 多路徑路由 則可以將流量分散到多條等價路徑上,充分利用網路頻寬,並提供冗餘性和負載均衡。 CLOS 架構非常適合 大型雲資料中心 和 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可以提供高頻寬、低延遲、高可擴展性的網路基礎設施,支撐大規模虛擬化、容器化和雲原生應用。

Fabric 架構 (Data Center Fabric)

Fabric 架構,也稱為 Data Center Fabric,是一種 更為先進的資料中心網路架構,它基於 網路虛擬化技術,將底層的物理網路抽象成一個邏輯上的 Fabric (網路 Fabric)。 Fabric 架構通常採用 VXLAN (Virtual Extensible LAN) 或 NVGRE (Network Virtualization using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等 隧道技術,將二層網路封裝在三層網路之上,實現 跨越三層網路的二層互聯。 SDN 控制器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Controller) 在 Fabric 架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負責 集中控制和管理整個 Fabric 網路,實現網路的自動化配置、策略管理和流量調度。

Fabric 架構的優勢在於其 高度的靈活性、自動化和可程式化。 它可以 快速部署和調整虛擬網路,滿足不同應用程式的網路需求; 自動化網路配置和管理 可以大幅降低運維成本; 可程式化的網路介面 則可以方便地與雲平台和自動化工具整合,實現網路的 DevOps 化。 Fabric 架構廣泛應用於 超融合基礎架構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 和 軟體定義資料中心 (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 SDDC),為雲平台和企業級應用提供彈性、高效、智慧的網路基礎設施。

新興技術的影響

NVMe-oF (NVMe over Fabrics) 和 CXL (Compute Express Link) 等新興技術的出現,正在進一步推動資料中心網路架構的演進。 NVMe-oF 技術允許透過網路共享 NVMe SSD 儲存資源,實現 儲存和運算的分離,提升儲存資源的利用率和彈性。 CXL 技術則是一種 高速互連技術,可以實現 CPU、GPU、記憶體和加速器等組件之間的高速互連,提升伺服器的整體效能。

這些新興技術的應用,將對資料中心網路架構提出更高的頻寬和更低延遲的要求,進一步加速 CLOS 架構和 Fabric 架構的普及。 液冷技術 在新型網路架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隨著資料中心伺服器和網路設備的功率密度不斷提升,傳統氣冷散熱方案已難以滿足散熱需求。 液冷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高密度設備的散熱問題,保障新型網路架構的穩定運行,並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資料中心的總體擁有成本。

結論

TOR、EOR、MOR 三種網路架構,各有優劣,在不同的資料中心發展階段和應用場景下,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選擇最適合的網路架構,需要資料中心管理者深入理解自身的需求,權衡各種因素,做出明智的決策。隨著技術的演進,新興的網路架構正在湧現,資料中心網路的未來充滿變革與創新。唯有不斷學習、擁抱新技術,才能在激烈的數位競爭中,構建出更高效、更穩健、更具競爭力的資料中心網路,為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保駕護航。 未來資料中心網路架構的發展趨勢是:更高頻寬、更低延遲、更智慧化、更開放。 CLOS 架構和 Fabric 架構將成為主流,並與 NVMe-oF、CXL、液冷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共同構建下一代高效、綠色、智慧的資料中心網路。


常見問答

哪種資料中心佈線架構最便宜?

初期建置成本而言,集中式佈線通常最便宜。

哪種資料中心佈線架構延遲最低?

櫃頂式 (ToR) 佈線延遲最低。

哪種資料中心佈線架構最容易擴展?

櫃頂式 (ToR) 佈線擴展性最佳。

小型資料中心適合哪種佈線架構?

集中式佈線或列末端 (EoR) 佈線皆可。

大型雲端資料中心通常採用哪種佈線架構?

櫃頂式 (ToR) 佈線,以滿足高效能、高擴展性需求。

列中端 (MoR) 佈線架構的優勢是什麼?

線纜管理簡潔,成本效益較高,擴展性優於集中式和 EoR。

櫃頂式 (ToR) 佈線架構的主要缺點是什麼?

初期設備成本較高,管理點分散,散熱和電力需求增加。

資料中心佈線線纜主要有哪些種類?

常見線纜種類包含:銅纜 (例如 Cat 6A)、多模光纖 (OM3/OM4)、單模光纖。

選擇資料中心佈線架構時,除了成本還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規模、效能需求、擴展性、管理能力、長期營運成本等。

導入新的佈線架構,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充分評估需求、客製化方案設計、尋求專業協助、同步考量自動化管理。


引用資料來源

  • Anixter. (2023). Network Cabling Architectures For Data Centers.
  • CommScope Blog. (2016).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s.
  • FS Community. (n.d.). Data Center Cabling: Top-of-Rack vs. End-of-Row vs. Middle-of-Row.
  • Leviton. . OPT-X® Enterprise Data Center System. (Product Brochure).
  • Panduit. Data Center Architectures and Topologies. (White Paper).
  • Schneider Electric. Data Cent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Rack and Room Layout. (White Paper).
  • Siemon. (n.d.). VersaPOD Data Center Cabinet. (Product Brochure).
  • 知乎專欄2019數據中心佈線方案最佳實踐 (Best Practices for Data Center Cabling Solutions in 2019).

補充說明

沒有寫這一個架構,是因為實務上幾乎沒遇過資料中心想要這樣做,所以一開始的念頭就是直接跳過不要寫,反正大家也用不到,後來要結尾時又掙扎了,想一想基於架構的完整性和文章的專業性,還是把這個集中式補充進來,寫在最後面。

CABLE CENTRALIZATION
CENTRALIZATION;引用自ANIXTER(現在是WESCO);MDA – 紅色;HDA – 紫色;EDA – 綠色

集中式佈線 (Centralized Cabling)

架構解說

集中式佈線,顧名思義,是將資料中心網路的 交換設備集中放置在一個或少數幾個中心位置 (通常是主配線區 MDA – Main Distribution Area)。 伺服器機櫃 (位於設備配線區 EDA – Equipment Distribution Area) 的線纜,需要 長距離拉線 回到 MDA 的集中交換設備。 在 MDA 與 EDA 之間,通常會設置水平配線區 (HDA –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rea) 作為中間的線纜管理點。

集中式佈線架構,可以視為 傳統的星狀拓樸 在資料中心佈線上的應用。 所有線纜都像星芒般匯聚到中央的 MDA,形成一個中心化的管理節點。

優點分析

  • 易於設計、實施與維護: 集中式佈線架構相對簡單直觀,所有交換設備都集中管理,方便網路管理員進行監控、配置和維護。 線路追蹤和故障排除也相對容易。
  • 管理設備集中化: 交換設備集中放置,方便統一管理和監控,節省機房空間,降低管理複雜度。
  • 初期建置成本較低: 相較於分散式架構,集中式佈線所需的交換設備數量較少,初期建置成本相對較低。
  • 適用於小型至中型資料中心: 集中式佈線架構較適合 小型至中型 (<20k ft²) 的資料中心,伺服器數量和線纜長度在可管理範圍內。

缺點剖析

  • 線纜數量龐大且雜亂: 隨著資料中心規模擴大,伺服器數量增加,從 EDA 拉回 MDA 的線纜數量會非常龐大,容易造成線路擁擠、雜亂,增加管理難度。
  • 線纜管理與路由複雜: 大量線纜集中於 MDA,線纜管理和路由設計變得複雜,容易出現線纜纏繞、標示不清等問題。
  • 擴展性受限: 當資料中心需要擴容時,集中式佈線架構的擴展性較差。 增加伺服器意味著需要鋪設更多長距離線纜,MDA 的空間和交換設備容量也可能面臨瓶頸。
  • 網路延遲較高: 由於線纜長度較長,訊號傳輸距離增加,可能導致網路延遲較高,影響對延遲敏感的應用程式效能。
  • 散熱問題: MDA 區域交換設備集中,容易產生熱點,需要加強散熱設計。

綜合比較分析

架構類型線纜管理複雜度線纜用量網路延遲擴展性成本
(初期)
管理
複雜度
適用規模
集中式 (Centralized)小型至中型
列末端 (EoR)中小型
列中端 (MoR)中低中低中型
櫃頂式 (ToR)大型、超大型、雲端
  • 線纜管理: 
    • ToR 架構在線纜管理方面最具優勢,線纜用量最少,管理最簡潔;集中式佈線線纜管理最為複雜。
  • 網路延遲: 
    • ToR 架構網路延遲最低,集中式佈線網路延遲最高。
  • 擴展性: 
    • ToR 架構擴展性最佳,集中式佈線擴展性最差。
  • 成本: 
    • 集中式佈線初期建置成本最低,ToR 架構初期建置成本最高 (主要在於交換設備)。 但若考量長期擴展和維運成本,ToR 架構可能更具優勢。
  • 管理複雜度: 
    • 集中式佈線管理最為集中化,管理複雜度較低;ToR 架構管理點分散,管理複雜度較高,需要自動化工具輔助。
  • 適用規模: 
    • 集中式、EoR、MoR 架構較適合中小型資料中心;ToR 架構則更適合大型、超大型以及雲端資料中心。